形容花的成语-形容菊花的成语
菊影(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注释]
1.秋光——指菊影。潜度偷移——说菊花随着日光西斜而身影在不知不觉地移动。
2.“窗隔”句——意思是隔着窗子透出稀疏的灯光,在地上描下了浓淡不同的远近菊影。
3.“篱筛”句——竹篱好比筛子,透过月光的碎片,就像把明净精巧的菊花姿影封锁在里面。玲珑,空明的样子,又常形容雕镂精巧。
4.寒芳——指菊。留照——留下肖像,即留下身影。魂应驻——花魂应该也留在菊影之中,说菊影能传神。
5.霜印——指菊影。梦也空——影虽能传花之神,但毕竟是虚像,“梦也空”就是虚像的修辞说法。上句从花到影,这句从影到花,说法相反相成。
6.暗香——指菊,因写月夜花影,所以用“暗”。休踏碎——正点出“菊影”,影在地上,因珍惜,所以不肯踩它。程高本这三个字作“踏碎处”,句不成通,既已“踏碎”(影岂能踏碎?),怎么还说“珍重”呢?今从脂本。
7.“凭谁”句——赏菊与饮酒相关,已见前诗注。身影本来朦胧,加之醉眼迷离,看去就更模糊难以辨认了。
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虱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注释]
1.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2.“和云”句——唐朝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今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3.“登仙”句——说梦魂翩跹,仿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胡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
4.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法上的讲究。寻盟——表示交友友好,语出《左传》。这一联构想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寻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5.“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
6.故故——屡屡,时时。
残菊(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太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虱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权时分手莫相思。
[注释]
1.倾欹——指菊倾斜歪斜。
2.小雪——立冬以后的一个节气。
3.余香——实即“余瓣”。淡泊——指颜色昏暗不鲜。
4.离披——亦作“披离”,散乱的样子。
5.知再会——“不知能否再见”的意思。秋风——程高本作“秋分”,指季节说,两者没有多大差别。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则一字之别寄义不同。自汉武帝作过“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秋风辞》后,“秋风过客”就成为了时光短暂、好景不长的代用语。为便于推究原意,今从脂本。
-------------------------------------------------
和属同一类型,都在花事吟赏上反映了当时的国都社会习俗和有闲阶级的文化糊口情趣.
清代方浚颐曾记都门赏花情况说:“板乐寺之海棠,枣花寺之牡丹,丰台之芍药,十刹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花之两寺之菊花,自春徂秋,游踪不绝于路.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酸,南烹北炙,杂然陈前,战拇飞花,觥摔交错,致足乐也.”小说中赏桂、赏菊,送海棠,以至冬日消寒大嚼鹿肉都写到了.王公贵人的种种乐事,纯粹是建筑在残酷地剥削劳动人平易近,特别是逼使广大农平易近过着饥寒交迫的痛苦糊口的根蒂根基上的.彼此唱和,斗奇争新的咏物诗风摩一时,正是这类闲逸糊口的反映.
菊花诗分咏十二题的形式,好像只是宝钗、湘云间或想出来的新鲜玩意儿,其实,也纯粹是当时现实糊口已存在着的一种诗风的艺术概括.与作者同时代人爱新觉罗·永恩(清宗室、袭封康亲王)的中就有“和崧山弟”的诗.其八咏诗题是“访菊”、“对菊”、“种菊”、“簪菊”、“问菊”、“梦菊”、“供菊”、“残菊”,几乎和小说中一样.崧山,亦即嵩山,是敦诚(他与敦敏弟兄二人都是曹霄芹的朋友)的摰友永恚(上大下恚)的号.在他的中也有“访菊”、“对菊”、“梦菊”、“簪菊”、“问菊”等诗.可见,小说中的情节,多有现实糊口为依据,并非作者向壁虚构.
和同类内容的大多数诗一样,它寄情寓兴的一面,还是值患上注意的.
每首诗依然有选咏者各自的独特的地方,
如薛宝钗的“忆菊”,就一味地是寡妇腔;
贾宝玉的“种菊”就归结为绝尘离世;
史湘云的命运,从她的“册子”上看,后虽一度“来新梦”,终究“梦也空”,未能“淹留”于“春风桃李”的美满糊口.脂评“湘云是自爱所误.”(第22回)也与诗中所谓“傲世”相合;
林黛玉诗中“孤标傲世”、“幽怨’等,则更说患上明白.咱们既知已佚的后半部原稿中写她的死的那一回回目叫“证前缘”(脂靖本第79回批语),则“登仙”的寓意就同样清楚(第13回秦可卿停灵于会芳园登仙阁;第15回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
从“残菊”诗看探春,可知她“运偏消”时,如菊之“倾欹”“离披”,境况也大不比前;“万里寒云”,“分手”而去,正是她远嫁不归的象征,所谓明岁再会,切莫相思等慰语,其用意也不过犹如元春临别时所谓“晤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成如此奢华靡费了”那番话罢了.
林黛王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最佳.如果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她的诗才出众,为什么在前面咏白海囊时要让湘云“压倒各种美丽芳草”,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原来作者还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咏物抒情,生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纯粹合乎常情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