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世说新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正文

世说新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七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813
概要:●备课资料一、重温经典1. 元方善对刘义庆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邱,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提示:无论什么时代,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来培养自己的后代。做官的人家,希望子孙克绍箕裘,自然按照做官的需要来塑造子孙,就是没有做官的人家,希望子孙光大门楣,也按照做官的需要教育后代。但是,毕竟官宦家的孩子学得快。因为这些家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就是官场应酬那一套,几乎是无师自通。你看官儿不大的太邱长——陈仲弓——的儿子陈元方,年方十一,应对的圆滑已十分老到,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孩子谈父亲的为官之道:“我父亲在太邱,对有权有势的人用德来约束他们,对无权无
世说新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标签: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备课资料

一、重温经典

1.   元方善对

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邱,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提示:无论什么时代,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来培养自己的后代。做官的人家,希望子孙克绍箕裘,自然按照做官的需要来塑造子孙,就是没有做官的人家,希望子孙光大门楣,也按照做官的需要教育后代。

但是,毕竟官宦家的孩子学得快。因为这些家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就是官场应酬那一套,几乎是无师自通。你看官儿不大的太邱长——陈仲弓——的儿子陈元方,年方十一,应对的圆滑已十分老到,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孩子谈父亲的为官之道:“我父亲在太邱,对有权有势的人用德来约束他们,对无权无势的人用仁来安抚他们,让他们各安其位。所以时间一长,大家越发地敬重他。”当袁公说当初他也是这样做的,并问他究竟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时,他说:周公和孔子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文中表现了元方圆滑的应对技巧。

2.荐读四首咏雪诗。

郊行值雪

[北周]庾信

风云俱惨惨,原野共茫茫。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

阵云全不动,寒山无物香。

薛君一孤白,唐侯两肃霜。

寒关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提示:天上的风和云都黯淡了,原野山一片茫茫。六瓣的雪花下了起来,雪光像九光灯一样明丽,还像驱赶着玉马,又像捕猎银獐。云形似兵阵一动也不动,寒冷的山上什么也没有。雪又像薛君(孟尝君)的白狐裘和唐侯(春秋时的唐成公)的马一样洁白。寒关的天色将要晚了,我迎着雪走上了桥。诗中的比喻用得好,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茫茫雪原的壮美图景。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提示:这首咏雪诗别开生面,前两句写春天姗

www.xuehuiba.com

姗还迟,一个“都”字反映了诗人久盼春天的急切心情,一个“惊”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见到初生的草芽时那种格外欢欣的心情。后两句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衿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提示:诗人不正面描绘夜寒雪大,而是从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入手,从视觉入手,从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雪之大、厚,雪之重。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咏春雪

[唐]韦应物

徘徊轻雪意,

似惜艳阳时。

不悟风花冷,

翻令梅柳迟。

提示:春雪轻轻飘飞,好像有意徘徊流连,珍惜那艳阳高照的明媚春光似的。它不明白自己的飞舞会让风儿花儿都感到寒冷,反倒使梅花迟开,柳树迟绿了。

全诗融情于雪,以雪抒情,别有情趣。前两句用拟人手法,把春雪轻飘漫舞、情意绵绵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后两句语气婉转,由扬而抑,对春雪迟了梅柳有责备之意。既写了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的时令特征,又表现了作者呼唤春光早至的迫切心情。

二、文言知识简介

中学课文中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1.干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2.十二时段计时法

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3.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先说“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再说“点”。“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颇似小铜钟。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七年级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案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