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从何处来
1.课文所说“食物”,与人们通常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就给食物下定义?
人们通常说的“食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围比较小。课文所说的“食物”是一种构成生物躯体和供应生物能量的有机物,它包括人们通常说的“食物”,而且范围要广得多。正因为和人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文章才有必要在开始提到“食物”的时候,给它下个定义,好为后面的说明打下一个基础。
2.“自养”和“异养”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先说、详说“自养”,后说、略说“异养”?说明“异养”后,为什么对人类获得食物的方法作了较多说明?
“自养”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无机物(水、二氧化碳、无机盐)制造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是地球上有机物的重要来源。而“异养”是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来生活的营养方式。如果不先说明“自养”,“异养”就难以解说清楚。又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不谈原料来源不行,不谈植物如何采集、运输、加工原料也不行,不解释如何加工形成有机物更不行,所以,根据需要详写“自养”。对“自养”了解清楚了,“异养”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要略写。人类对食物的获取,不仅是对动植物的利用,而且能根据人类的需要去改造它们,使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对这部分多做些说明是必要的,一是人类获取食物不同于其他生物,二是使读者理解自然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3.借助图表来理解说明文内容,
www.xuehuiba.com是阅读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1)阅读本文第2段,在下边四个方框之间标出三条连线,显示生物躯体的组成、能量的供应和其他二者的关系。
(2)本文谈异养的部分举了兔、狼、虎、细菌归根结底都靠植物生活的例子。试根据这部分的说明,画出图解,正确显示草、兔、虎等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附:参考答案
(1)
(2)
(五)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第12自然段,写人们办猪、牛、鸡的“加工厂”是否脱离了课文题目?它的作用是什么?
2.比较下边几段话和课文中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并指出这种说法的毛病。
(1)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或供应能量的物质。
(2)这些气孔排出氧气,蒸腾水分,然后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3)世界上一切生物都是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
(4)我们人类属于异养型,所以我们皮肤上不会长出叶绿素,但我们也是靠植物而生活的。
(5)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
3.文中有些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生动具体、形象易懂。标出句中的喻体和本体,并仔细体会二者的相似点。
(1)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
(2)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
(4)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这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合成工厂。
附:作业参考答案
1.没有脱离课文题目。是讲人类获得食物的另一种途径,进一步说明食物从绿色植物中来的道理。
2.(1)原文中为“和”,这里变成了“或”。须具备构成躯体、供应能量两种作用的物质才是食物。用“或”把并列关系变成了选择关系,定义不准确了。
(2)原句是“蒸腾”和“吸入”同步进行。这里改成了先“蒸腾”后“吸入”,不符合实际情况。
(3)原句中有“除了……外,其他”的限制性成分,这里改成了无所不包容的“一切”,错误地扩大了陈述范围。
(4)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把因果关系弄颠例了。“不会长叶绿素”应为因,“属于异养型”应为果。
(5)须有“活的”限制才准确,死的生物就不需要食物了。
3.(1)本体“根毛”,喻体“原料采集站”。
(2)本体“叶子”,喻体“食品加工厂”。
(3)本体“叶绿体”,喻体“合成车间”。
(4)本体“植物”,喻体“合成工厂”。
(六)板书设计
食物从何处来
朱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