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一
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应注重朗读,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应在了解作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艺术表现。
解决方法:学生自主体味。
2.难点:作者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索。
www.xuehuiba.com>3.疑点:作者心境是不是就是他人生观的体现?
解决方法:学生讲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情况,教师点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没计
1.朗读课文,当堂背诵。
2.了解背景,体会作者心境。
3.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比较阅读。
4.积累写月的诗句。
七、教学步骤
导语 当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中天,当皓月当空使你的斗室明亮如昼,你会是什么心境呢?你会干什么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读懂课文。
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闲人:消闲的人。
2.学生简叙作者思路(用文中词语)
明确叙事:欲睡一起行一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一抒怀。
3.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细细品味,体会意境。(教师纠正错音)
4.学生自由读,体会作者情感。
(二)突出重点讲解
学生自主体味艺术表现手法。
教师提示:
1.全文共84字,48字叙事,18字绘景,18字感怀。
2.记游多是重在情而不在景。而此篇绘景十分出色:只写月光,主绘澄澈。其中 “如积水空明”这一暗喻,让人遐想:铺在地上的月光有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平静;“藻荇交横”又一个借喻,令人宛见:水中水草交横却原是竹柏的影子,从而托出月光的清新、皎洁。正是有月光之美,才有赏月之乐;正是在与友赏月为乐中,才产生惜无人赏月之慨。
(三)难点突破
教师设疑启发:
1.作者何以夜游?
只因“夜色人户”。
2.何以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明确:当时张怀民也被贬官在黄州,有共同的心境。寺庭步月,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闲适(和游赤壁的心境一致)。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含义?
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名利,为俗务所累。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尘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四)解决疑点
1.学生讲解王安石变法的情况,教师点拨,苏轼反对变法导致了被贬的结局。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革除旧制,主张新法,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难容于朝廷,自请外任。因作诗有讪谤朝廷之意,被御中弹劾下狱。出狱后,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作者在这种心境下,写出这篇字简意深的短文。其实他的人生是矛盾的,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现出了心向朝廷,又惧怕朝廷不容的心理。事实上神宗病逝后,司马光做宰相,他被召还朝,受重用连续升官。一方面他又结交如佛印这样的朋友,以求心灵的清静,以表对名利的淡泊。他是一个时常生活在矛盾痛苦中的人。
2.辩论
内容:你月夜是否出游,是独游还是与友人同游?为什么?怎样更好?
(五)总结、扩展
1.总结
苏轼在他留下的散文中,有很多是从日常生活片断的记叙中,坦率的表现他桀骜不驯、随缘自适的个性。用最少的文字,鲜明而又仿佛极不强意的渲染一种情调或一片心境。本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仅用84个字,就鲜明地渲染出一种月夜闲游的情调和作者宁静脱俗的心境。
2.全文分三部分,怎样分最合适?
前段记叙寺庭步月,交代夜游缘起、时空、人物。中段描写月光澄澈, “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末段叹惜赏月人少,暗示世人多为俗务所累,自视清高。融事景情为一体。
3.扩展
学习体会作者步步为营。逐渐深入的写作思路,训练自己思维的逻辑性,阅读、写作中注意运用。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