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 正文

桥边的老人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高二语文教案   阅读:8688
概要: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 人物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主旨提炼:《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
桥边的老人,标签: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 
    人物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主旨提炼:《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4、结尾的表达作用:①交待故事的结局②点明故事背景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④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5小结小说的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含蓄深远。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海明威着名的“冰山理论”。(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
&nbs

www.xuehuiba.com

p;   二、叙述分析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 
    《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2)《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三、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四、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上一篇:柳毅传
《桥边的老人》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