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 诗 三 首3
分析: 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1)、先说无音乐;(2)、听惯了伤感的啼鸣;(3)、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第二层: 诗人自述。
今夜闻君 琵琶语(6),如听仙乐耳暂(7)明。
(弹奏) 曲调 暂时清明
莫辞更坐弹 一曲,为君翻作(8)《琵琶行》。
再 弹奏 写 (一首)
第三层: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第四诗段: 写作者的感慨。
感我此言 良久立, 却 坐(9)促弦(10)弦 转(11)急。
被 (她)很久站立 退回(原处)坐下 紧 弦声更加 急促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 声, 满座 重闻 皆掩 泣(12)。
(弦音) 象刚才的乐声 所有在座的人又听后都掩面哭泣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 下 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 湿(13)。
眼泪流下 (被泪水)打湿
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第五诗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写作特点: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这样比喻,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
作业:
[思考和练习]: 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
- · 《祭十二郎文》赏析
- ·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 · 内蒙访古分析
- · 文学和出汗
- · 威尼斯2
- · 荆轲刺秦王
- · 杂文四则免费教学案
- · 荆轲刺秦王免费教学案
- · 神奇的极光 免费教学案
- · 香菱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