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欣赏啊》教参[苏教版]
第四题
《祝福》中鲁镇人“咀嚼”祥林嫂的痛苦、祥林嫂捐门槛前后的遭遇,《边城》(节选)中翠翠和傩送的初次相见,《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和王熙凤会面、和贾宝玉相见,等等,都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比较适合改编。改编和演出时矛盾冲突要集中,人物性格要鲜明,人物语言要个性化、动作化。
第五题
略。
第六题
www.xuehuiba.com
略。
写作实践
(1)构思时要注意题目中“瞬间”二字,不必有太多交代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线性叙写,而应该紧扣“大自然中”“动人心魄、令人回味的美”这一核心作“点”(即最富于美的感发力的“凝聚点”、“动情点”)的刻绘;表达上要争取把每一则片段都写成清新隽永的小品。
(2)本次写作,要在审题上立定脚跟:一、所写老师必须是高中阶段的教师(校内任课和校外辅导的都算),但不能是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教师;二、所写老师必须两人或两人以上(注意材料中反复出现的“他们”和题目“老师们”中的“们”),不能通篇仅写一人;三、选材和构思要注意写出老师们的“独特风采”(如幽默的语言、率真的性情,淳朴的为人、机智的教学,等等)。要写出老师们的“独特风采”,非有富于个性化魅力的细节描写不可。
(3)鉴赏文学作品,可侧重对思想情韵作深度开掘,也可侧重对表现手法作深入剖析;可全面赏析,也可单个突破;可对文本保持近距离的审美观照,使得美的体验、发现毫发毕现,从而收到具体真切的效果,也可远距离观照,使美的体验、发现处于一种不离不即、若即若离的弹性态势,从而收到灵动飞扬的效果。
鉴赏《永远的蝴蝶》,可以从内容入手(如赏析作品中感人肺腑的爱情),也可以从形式入手(如鉴赏作品中蝴蝶的意象,冷雨的作用,三次写“站在骑楼下”的细节,结尾交代给母亲信的内容,文中似平和而极沉痛的叙述语言,等等)。
(4)《祥林嫂》、《翠翠和傩送》和《林黛玉》都是优秀的木刻精品。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这一特征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因素。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刻画祥林嫂最后形象时说她“仿佛是木刻似的”。因此,用木刻的形式来表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十分相宜的。古元的《祥林嫂》构图简洁明了,黑白对比鲜明,线条遒劲洗练,活画出一个即将被冷酷社会所吞没的苦命人形象。《翠翠和傩送》以人物传神和构图精巧见长。翠翠扭身而走、闭目垂眉的神情,和似欲保护自己而又无力下垂的双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她朦胧爱情难以遏抑的萌动。向右而吠的狗,向左凝视的傩送,向左张口的鱼,向右低眉的翠翠,构成了一个视线流动的整体;吠叫的狗和张口的鱼,把傩送对翠翠的倾心(鱼在神话、诗歌中是爱情的象征)和翠翠对傩送的貌似“排斥”实质喜爱的微妙感情表现了出来。造型夸张的大鱼呈首尾相连的圆型构图,也更多地带有装饰意味、民间特色。《林黛玉》线条纤细流畅,塑造出了秀骨珊珊、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形象,修竹、枯石暗示了黛玉高雅脱俗的气质,而弄舌的鹦鹉和无语的黛玉之间的呼应、对比也流露出黛玉满腹心事无人倾诉的苦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祭十二郎文》赏析
- ·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 · 内蒙访古分析
- · 文学和出汗
- · 威尼斯2
- · 荆轲刺秦王
- · 杂文四则免费教学案
- · 荆轲刺秦王免费教学案
- · 神奇的极光 免费教学案
- · 香菱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