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齐 桓 晋 文 之 事
这都是我们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时要特别注意吸收的地方。
4、孟子“仁政”思想与自己的学养
化解: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之心,仁义礼智皆由此而来,每个人都应该扩充自己的不忍之心,“苟不充之无以事父母”,扩而充之则“足以保四海”,而扩充的办法就是养浩然之气。认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在这里,孟子特别强调了人的修养与“义”与“道”的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孟子是特别重视人的内在修养的。正是由他的这种内在修养,决定了他的学说的核心内容——“仁政”,这里的关键是一个“仁”字。这个“仁”是发展孔子思想而来的,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同情广大劳动人民。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为圣王,所以,他抨击暴政,宣扬仁政。
另外,也正因为孟子的这一层学养,决定了孟子正言厉色地抨击“邪说”,极力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5、邹与楚战,在文章中是比喻还是类比?
化解:这是课文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比喻,首先必须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存在,其次,必须具有相似点。邹与楚战是战争,齐与诸侯战,还是战争,事物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存在种类上的不同,明显不是比喻。类比,即把相同、相似或者在某一点上义理相通的事物并在一起,使其相互参照,来阐明一种事理,或表现一种情景。类比,因也有两物相喻的意思,所以有的修辞学家称之为扩喻。但类比不是比喻。比喻一般使用喻词,喻体不能脱离本体独立存在,喻体同本体的关系是依属关系;类比不使用比喻词比体可以离开本体单独存在,两者的关系为平列关系。典型例子有鲁迅《文学和出汗》中的句子:“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与“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这两者之间的强盗逻辑上的互通,就是类比。再如毛泽东《论持久战》中为了说明战争中必须有进有退,他连用“吃饭”与“拉屎”、“睡觉”与“起床”两件事物进行类比,生动地阐明了进与退的一体性,具有很强的启示力量。
邹与楚战不能取胜,与齐以一服八不能取胜,道理上是一致的,都是力量悬殊,取类作比,目的是阐明事理,让齐宣王从这对类似相通的事物的联想中,明白霸天下的可怕的危害。
6、孟子的经济思想在课文中的反映
化解:孟子的经济思想在课文中的反映,就是“制民之产”。与讲求霸道的学说比起来,孟子的“仁政”学说,如果没有经济作为基础,必将缺乏底气,所以,孟子非常详尽地解说了自己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民之产”的经济思想。这一部分内容在阅读时容易忽视,因为课文较长,老师讲到这里也不作过多的强调,这就造成我们对孟子思想理解上的极大的欠缺。在理解孟子的经济思想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分析一下,为什么孟子的这么优秀的思想却始终不能被各国君主采用并推广实行。可以说,这首先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种现实由不得君主们去讲究理想的治国方法,他们倾心于武力争霸实在是身不由己,而孟子的那一套学说自然就因其不合时宜而不被采纳。所以,孟子的经济思想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理想的蓝图终究只是理想而已。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与《孟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 《祭十二郎文》赏析
- ·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 · 内蒙访古分析
- · 文学和出汗
- · 威尼斯2
- · 荆轲刺秦王
- · 杂文四则免费教学案
- · 荆轲刺秦王免费教学案
- · 神奇的极光 免费教学案
- · 香菱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