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英模李新国
西平县盆尧乡1000多名群众开着三轮车、四轮拖拉机,打着一条“李书记不能走”的横幅,聚拢到西平县委门前,要求把刚刚调任环城乡党委书记的李新国“还”给他们。李新国闻
讯赶来,刚一下车,就被群众架起来抬到三轮车上“抢”了回去。
这是发生在2003年春节前动人的一幕。
李新国,一个普通的乡党委书记,为何会赢得群众如此的爱戴?
群众富了才幸福
盆尧乡位于西平县东部,6.2万人、7.2万亩耕地,是全县最大的一个乡。
1998年1月,李新国来到盆尧时,一幅不容乐观的图景摆在他的面前:
乡里欠外债300多万元,16个行政村有4个村班子瘫痪,群众成群结队到县里甚至省市上访,当年就有5个村集体上访。
“我们经过调查研究,除了干部作风、办事不公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就是发展滞后,群众致富无门”,李新国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群众富了才幸福。要上无愧于党,下无愧于民。”
在广泛听取了全国最大的免费公文网或收集整理县乡人大代表、离退休老干部、支部书记、农村科技户的意见和建议后,盆尧乡理出了“重抓企业重抓农,结构调整当先行”的工作思路,确定了“蔬菜大乡、工业强乡、经济富乡”的奋斗目标。当时,粮食价格偏低,蔬菜价格较高,在小规模的试验种植之后,发展延秋辣椒成为群众致富的首选项目。
随后,盆尧乡又把眼光投向了前景广阔的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项目上。全乡先后发展日光温室300多座,各类精细蔬菜近2万亩,年产黄瓜、西红柿等无公害蔬菜3000多吨,被命名为省里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李新国又穿针引线,从广东顺德引进打火机配件生产企业,目前先后有10家打火机配件厂落户盆尧,吸纳富余劳动力3500多人,使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打火机配件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
一年一个样,7年大变样。盆尧乡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1950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980元。
小油馍与咸蒜瓣
上级来客,一律在乡机关食堂就全国最大的免费公文网或收集整理餐,不上烟酒;乡里干部下去,不在村里吃饭;需要就餐时,吃份饭,交5元伙食费……
这个不成文的规定,自打李新国来了以后,在盆尧乡已经坚持了整整7年。7年来,全乡的招待费每年都控制在一万元左右。
水清自有源。在盆尧,李新国的小油馍与咸蒜瓣妇孺皆知。这是他出差不离身的两样东西。
那是2000年冬天,他饿了吃一口小油馍,就一口咸蒜瓣,站在乌鲁木齐街头,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和几名乡干部一起叫卖着:“盆尧产的辣椒,又大又鲜又便宜!”
除了小油馍与咸蒜瓣,李新国还有一个“面条书记”的雅称。有一次,李新国的本家叔叔带几个人外出办事顺路找他,中午全国最大的免费公文网或收集整理就餐时,李新国自己交到乡食堂20元钱让他们吃捞面条,几位客人感到受了“冷遇”,匆匆吃罢,拂袖而去。
面对众人不理解的目光,李新国说:“老百姓对干部大吃大喝最反感,有时我们吃上一顿饭,有可能是一个贫困户一年的盐钱或者一个贫困生一学期的学杂费。”
盆尧的乡亲们还知道李书记不姓“礼”。7年来,他在该乡唯一接受的礼物就是养殖大户李龙江送给他的一束塑料花。那束花至今还纤尘不染地端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旗正一片红。好书记带出一个好班子,在李新国的带领下,盆尧乡出现了张爱琳、陈宏伟、郭玉志等一批优秀的乡村干部。 全国最大的免费公文网或收集整理
慷慨无私扶贫济困
李新国对自己、对家人如此“悭吝”,对应该帮助的人却像大海一样的慷慨。
68岁的老太太陈含,儿子病故,儿媳痴呆,小孙子在上学,她患白内障没钱治,李新国就拿出700元钱,让她去做手术;
徐杨村的尚美娥,一个月前家里不慎失火,李新国和妻子听说后送去了500元,还发动全乡干部为她家捐款,帮他们盖起了新房。
7年间,接济过多少困难群众,李新国自己也说不清楚,爱人也直纳闷:“光知道他一个月工资600多元,却很少见他往家里交钱,反倒经常从家里拿这拿那。他这个书记可真是当到家了。”
李新国说:“我是农家出身,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深知群众的疾苦,内心深处对农民充满了感情。” 全国最大的免费公文网或收集整理
帮助应该帮助的人,驱散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阴影,使他们早日过上富裕快乐的日子,这是李新国最乐意做的事。
“西平向东十八里,我的家乡真美丽。这里政通人和心往一处想,盆尧人民阔步奔小康。”这首《盆尧之歌》唱出了6万多名盆尧干部群众的心声,也诠释了这里的人们为什么会发出“李书记不能走”的深情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