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短文两篇》» 正文

《短文两篇》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八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449
概要:(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5)“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其他的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等句也可作简略分析,重点放在第3、4段以上几句。(解说:以上分析,可以让学生4人一组讨论后再发言,也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必要时教师要适当点拨或做示范,对学生的分析要多表扬、肯定, www.xuehuiba.com 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思维活跃。)归纳总结语言的特点:(1)本文语言精练,仅用百余字,却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诸多气象。(2)富有表现力,情景交融,作者用有限的字句,分别描绘四幅美丽的山水画,又以季节的变化描述色彩的或浓烈或淡雅。三峡的壮丽景色,磅礴气势,千姿百态,如在眼前,使人的心灵受到陶冶和震撼
《短文两篇》,标签: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

  (5)“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其他的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等句也可作简略分析,重点放在第3、4段以上几句。

  (解说:以上分析,可以让学生4人一组讨论后再发言,也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必要时教师要适当点拨或做示范,对学生的分析要多表扬、肯定,

www.xuehuiba.com

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思维活跃。)

  归纳总结语言的特点:

  (1)本文语言精练,仅用百余字,却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诸多气象。

  (2)富有表现力,情景交融,作者用有限的字句,分别描绘四幅美丽的山水画,又以季节的变化描述色彩的或浓烈或淡雅。三峡的壮丽景色,磅礴气势,千姿百态,如在眼前,使人的心灵受到陶冶和震撼。

  (解说:以上分析,可由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或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如学生回答不到位,可由教师讲述为主。)

  3.课堂小结。

  齐读课文(或教师朗读,学生进一步体会)。

  这堂课,我们朗读翻译,并欣赏了这篇描绘三峡优美风光的精彩散文,体会了作者从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当代散文家学者余秋雨曾赞扬道,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的确,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对后代山水游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课下朗读背诵,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2.补充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三峡》,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他的山水游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受他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一篇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解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耐人寻味。

  三、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按下面预习提纲进行预习。

  (1)熟读课文三遍。

  (2)参照课文注释口译全文,将难懂的句子或词语记录下来。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②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③文章最后几句“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④体会文章写景语言的妙处。

  2.指导朗读文言课文的方法。

  第一遍朗读的任务是能够全文通读下来,对全文有个总体印象。朗读时发现有不认识的字词及时标出,利用注释或工具书,校正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第二遍朗读,能顺利通读下来,师生共同讨论,画出看不懂的词句。

  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第三遍朗读,边读边理解课文大意,口译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层次脉络。

  第一层,记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解说: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大体了解,理清文章思路,为完成后面的教学环节打好基础。)

  3.讨论“预习提纲”中的思考题②。

  “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是由于“月色入户”的美媚动人。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作者为什么会同时具有兴奋喜悦和寂寞两种不同的心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情况。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入狱,后经人多方营救才于十二月结案出狱,被贬官至黄州,身居闲职,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

  (解说:学生朗读体会,教师介绍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4.讨论“预习提纲”中的思考题③。

  课文末了两句,作者连发两问,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

  此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而且是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和领受的,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即使走到令苏轼陶醉的承天寺的庭中月下,他们也一定会视而不见。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八年级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上一篇:杨修之死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