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
(5)“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其他的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等句也可作简略分析,重点放在第3、4段以上几句。
(解说:以上分析,可以让学生4人一组讨论后再发言,也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必要时教师要适当点拨或做示范,对学生的分析要多表扬、肯定,
www.xuehuiba.com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思维活跃。)
归纳总结语言的特点:
(1)本文语言精练,仅用百余字,却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诸多气象。
(2)富有表现力,情景交融,作者用有限的字句,分别描绘四幅美丽的山水画,又以季节的变化描述色彩的或浓烈或淡雅。三峡的壮丽景色,磅礴气势,千姿百态,如在眼前,使人的心灵受到陶冶和震撼。
(解说:以上分析,可由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或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如学生回答不到位,可由教师讲述为主。)
3.课堂小结。
齐读课文(或教师朗读,学生进一步体会)。
这堂课,我们朗读翻译,并欣赏了这篇描绘三峡优美风光的精彩散文,体会了作者从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当代散文家学者余秋雨曾赞扬道,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的确,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对后代山水游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课下朗读背诵,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2.补充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三峡》,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他的山水游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受他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一篇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解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耐人寻味。
三、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按下面预习提纲进行预习。
(1)熟读课文三遍。
(2)参照课文注释口译全文,将难懂的句子或词语记录下来。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②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③文章最后几句“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④体会文章写景语言的妙处。
2.指导朗读文言课文的方法。
第一遍朗读的任务是能够全文通读下来,对全文有个总体印象。朗读时发现有不认识的字词及时标出,利用注释或工具书,校正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第二遍朗读,能顺利通读下来,师生共同讨论,画出看不懂的词句。
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第三遍朗读,边读边理解课文大意,口译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层次脉络。
第一层,记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解说: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大体了解,理清文章思路,为完成后面的教学环节打好基础。)
3.讨论“预习提纲”中的思考题②。
“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是由于“月色入户”的美媚动人。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作者为什么会同时具有兴奋喜悦和寂寞两种不同的心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情况。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入狱,后经人多方营救才于十二月结案出狱,被贬官至黄州,身居闲职,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
(解说:学生朗读体会,教师介绍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4.讨论“预习提纲”中的思考题③。
课文末了两句,作者连发两问,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
此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而且是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和领受的,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即使走到令苏轼陶醉的承天寺的庭中月下,他们也一定会视而不见。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