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 正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八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904
概要:(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确:“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7)诗中有没有对偶句,请找出来。“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雪拥蓝关马不前”。(8)诗中“横”和“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明确:“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9)说说你最欣赏哪句诗,为什么?《别云间》创 www.xuehuiba.com 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诗句分析。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标签: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确:“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7)诗中有没有对偶句,请找出来。

“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雪拥蓝关马不前”。

(8)诗中“横”和“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明确:“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9)说说你最欣赏哪句诗,为什么?

《别云间》

www.xuehuiba.com

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

诗句分析。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

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格律诗。格律诗中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之分。本课三首诗都属于律诗,律诗由八句组成,前两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尾联是对偶句。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宋代文学中以词的成就最高。宋词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骈文、唐之诗、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学瑰宝。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宋词,作者分别是苏轼和李清照。他们都是重要的宋词作家,前者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后者是婉约派代表。他们的词虽风格迥异,但都是词中上品。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收获知识。

(一)明确目标

1.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宋词。

2.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

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闻强识,诗文皆能。本词写在一个漫长的白天,适逢薄雾浓云,更加愁闷。尽管屋里烧着香料,在这重阳佳节,睡在考究的寝帐里,半夜醒来感到周围的凉气侵入肌骨,精神和肉体都痛苦得难以承受。她在黄昏之后,借酒消愁,虽然有满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人过度伤感的时候,身体也像菊花那样消瘦。整首词围着“愁”字作文章,缘于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让学生背诵1-3册学过的词。(以小组为单位,哪组背的多,哪组获胜)

2.作者、背景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谏官劾其作诗“谤讪朝廷”,下狱,贬谪黄州,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绍圣初年,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较擅长。有《东坡乐府》。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词人,有《漱玉集》。李清照的生平以靖康之变为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期生活富足而美满,因此词风清新活泼明朗,后期国破家亡,在大动荡的社会中,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感情变得越来越沉挚悲凉凄切。

3.教师范读(伴轻音乐)或听录音带。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开展朗读比赛。规则如下: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派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先准备5分钟,然后到讲台前抽签,抽到哪段,就到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要求必须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然后由老师指定的“评委会”给打分,最后评出“最佳朗诵手”给予一定的奖励。

准备阶段:

(1)正音

阙què 琼qióng 阁gé 绮qĭ 婵chán 重chóng 篱lí 盈yíng

(2)读词也要划分节奏,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按上述要求读这两首词。

4.讲读《水调歌头》

(1)关于小序: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

(2)上阕讲析:

提问:文中有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作者从哪个角度下笔写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创造出什么意境?抒发作者何种感想?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月色,而是从对月亮突发奇想人笔。这就不落俗套,写出了新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妙的探索: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是有原因的,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这时他自娱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了出世之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八年级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