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
(3)下阕分析:
下阕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的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从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的享受。
5.讲读《醉花阴》。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蒙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
www.xuehuiba.com碧纱或彩绘。下阕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在词的最后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色瘦。”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词眼。词眼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参考《宋词鉴赏》。)
6.关于宋词的有关知识。
(1)词是诗歌的一种,兴起于唐朝,到宋代而盛行。
(2)词的调名、体段、格律、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词是依乐谱而填字的歌词,因而就以乐谱的调名为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后来也有取诗词名句作为调名的,如《渔家傲》、《南乡子》等,也称词牌名。
(3)词牌名有的与内容相关,有的与内容不相关,另加标题。
(4)词和诗相比较,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又称长短句。
(5)词的分段称阕,上段叫上阕,下段叫下阕。
(6)北宋时词又按创作风格出现了流派。苏轼开创豪放词风,称为“豪放派”;另外还有“婉约派”。
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