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孟子》二章» 正文

《孟子》二章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九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515
概要: (2)“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后面可以补上代词“之”。“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译成现代汉语,介词结构或者在动词前面,或者在动词后面。 译文:“这样,就能够知道在忧患中可以使人生存,在安乐中可以使人死亡。”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懒)”,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决定性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孟子》二章,标签: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2)“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后面可以补上代词“之”。“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译成现代汉语,介词结构或者在动词前面,或者在动词后面。

译文:“这样,就能够知道在忧患中可以使人生存,在安乐中可以使人死亡。”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懒)”,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决定性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二)朗读课文。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毕,酌情讲评。注意字音:“粟”(sù)“畔”(qàn,通假“叛”)

2.再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三)讲解课文。

第1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词语。

天时:指气候、时机;时,季节。地利:指出河险要,城池坚固;利,利益,功用。人和:指齐心协力,能得民心;和,和顺,谐和。

2.内容。

提问:开篇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讲解: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第2段“三里(1)之城,七里之郭,环(1)而攻(2)之(2)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www.xuehuiba.com

不如地利也。”

1.词语。

(1)之:的。城:内城。郭:外城。环:围绕,包围。(1)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2)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但是,却。夫(fu):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必:一定。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是:这。也:表判断。

2.内容。

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联系?

讲解:本段是设例(攻之而不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第3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词语。

非:不是。也:表判断。池:护城河。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坚:坚固。利:锋利,锐利。粟:粮食。委:放弃。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去:离开,逃走。之:代这座城池。

2.内容。

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和前面有什么联系?

讲解:本段是设例(弃城逃走)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第4段“(1)故曰:域民不(1)以封疆(1)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2)之至,亲戚(3)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以天下(4)之(1)所顺,攻亲戚之(2)所畔,(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词语、句子。

(1)(2)故:因此,所以。域:居住,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让(使)……居住。(1)以:凭借,依靠。封疆:疆界;封,疆界。(1)之:的。固:稳固,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稳固。险:险要。威:震慑。道: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者:的,的人。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寡:少。(2)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假“叛”。(3)之:代失道者。顺:顺从,归附。(2)以:用,拿。(4)之:助词。(1)所:表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2)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胜”;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必:一定;矣:表肯定。

2.内容。

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揭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

讲解:本段深入阐明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战”的条件。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出全篇的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全文的内容

提问一: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讲解:“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失败是必然的。

提问二: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讲解: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论证特点

提问: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讲解: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四)导入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九年级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上一篇:《还乡梦》自序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