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孟子》二章» 正文

《孟子》二章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九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515
概要: 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政治主张,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五)指导预习。 1.阅读有关“提示”。 2.依据书下注释,大致了解本文所讲的意思。 (六)讲析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土(bì):同“弼” 空乏(kōng) 2.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起,被起用。 举:被举用,选拔。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4
《孟子》二章,标签: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政治主张,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五)指导预习。

1.阅读有关“提示”。

2.依据书下注释,大致了解本文所讲的意思。

(六)讲析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土(bì):同“弼” 空乏(kōng)

2.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起,被起用。 举:被举用,选拔。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4.讨论第1段。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明确: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注意: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曾:与“增”通假。

(2)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

(3)明确: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6.讨论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www.xuehuiba.com

(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

恒:常常。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4段。

明确: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七)归纳全文。

1.讨论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般论据——中心论点。

2.讨论写作手法。

明确: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

(八)练习。

1.完成“理解·积累”三、四。

2.补充作业。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上一页  [1] [2] [3] [4] 


Tag:九年级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上一篇:《还乡梦》自序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