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黄生借书» 正文

黄生借书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九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727
概要: 有书而不读,依此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如何呢? 齐读:“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由书及物,类比推理。 板书: 两种心情,两种态度。这样触类引申,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论点。 以上由书及物均是从别人说起,接着是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做官)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板书: 怎样理解末句的感叹? 明确:末句(第3段)中的“叹”应为“感叹”,“惜”应为“珍惜”,而“借者”则应不只指袁枚自己,还应包括那些家贫借书攻读者。 7.齐读第1~3段。 8.小结。 l~3段阐明观点,讲的是逆境可以激励人们拼搏进取的道理。 着重强调,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认为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
黄生借书,标签: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有书而不读,依此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如何呢?

齐读:“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由书及物,类比推理。

板书:


两种心情,两种态度。这样触类引申,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论点。

以上由书及物均是从别人说起,接着是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做官)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板书:


怎样理解末句的感叹?

明确:末句(第3段)中的“叹”应为“感叹”,“惜”应为“珍惜”,而“借者”则应不只指袁枚自己,还应包括那些家贫借书攻读者。

7.齐读第1~3段。

8.小结。

l~3段阐明观点,讲的是逆境可以激励人们拼搏进取的道理。

着重强调,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认为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等,好好读书。

9.指导读第4~5段。

讨论1.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明确: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的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讨论2:作者勉励黄生时是怎样比较的?怎样理解作者对黄生的勉励?

www.xuehuiba.com

明确:指出两个相同(“类予”)点,①贫穷,②借书;一个不同(“不相类”)点:予公书,张吝书。由此,作者自然发出慨叹,“予因不幸而遇张”,“生固幸而遇予”,“幸”与“不幸”因人而异。慨叹中含有深为黄生庆幸之意。最后自然引出作者的勉励:“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前者回应上一段“借者之用心专”,再一次申述自己的观点,后者虽有要黄生及时归还之意,但主要是希望黄生抓紧时间,读得快一些,读得多一些。只有用心专一的人才能如此。

讨论3: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照应开头,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五、指导完成课文后练习。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1.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的对比;

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的对比;

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的对比;

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的对比;

6.“余”幼时与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

明确作用: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直接论证中心论点的三个方面是4、5、6三组对比。

六、布置作业。

全文背诵。

[小资料]

一、关于作者。

袁枚(1716~1978),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子才,号随国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这年他24岁。后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地知县。40岁时绝意仕宦,辞官,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筑园林,名日随国,居之以吟咏著作为乐。他擅长古文、骈文,尤工于诗。四方之士到江宁者,多至随园拜访求教。时人有言:“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享文章之名,盖末有及先生者也。”著有《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黄生借书说》一文,是袁枚写赠一贫寒书生的。这个贫寒书生向袁枚借书,触发了他内心的思绪。他感叹自己年少时因家贫而读书不易,叹息拥有充塞府库的书册的富贵者却束之高阁,弃置不读,由此而发感慨。文中的情思,发人思考,蕴含教益。

二、关于黄生。

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这是文章中说到的。看《随国全集》,还可以知道:

(一)他很年轻。《小仓山房文集》卷十有《赠黄生序》其中:“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锐。”

(二)所谓贫,只是非富豪子弟,不能多买书,《随园尺牍》卷四有《再答》黄生的

信,其中说:“且考据之功,非书不可,子贫士也,势不能购尽天下之书,偶有所得,

必为辽东之豕。”

(三)袁枚很器重他。《随园诗话》卷三:“黄允修云:‘无诗转为读书忙。’……

余谓此数言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

(四)因为器重,所以很愿意帮助他,除了借给书之外,还支援一部分生活费用。《赠黄生序》:“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

(五)他受乾隆时期学风的影响,想致力于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着自己走,学诗文。《随园尺牍》卷四《答黄生》:“来书自称生平安于古,悖于时,矜矜自喜。仆以为此妄语也。”《再答》:“近日海内考证之学如云而起,足下弃平日之诗文而从事于此,其果中心好之耶?抑亦为习气所移,震于博雅之名而急急焉欲冒居之也?……子之诗文未造古人境界,而半途弃之,岂不可惜!

三、关于借书。

书多,人不能尽有,因而借书是常事。尤其在旧时代,五代以前还没有印本的时候不用说,就是宋以后,刻板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想博览更要多靠借。借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收藏而借抄,一是为求学而借读。黄生借书属于后一类。

旧时代没有公共图书馆,借书很难。原因之一是有书的人不多。此外还有种种情况:书系珍本,为收藏者所珍爱,自然不思借出;书虽非珍本,或者因为常用,或者因为私有观念重,也就不愿借出,等等。守护不借,有的还定为戒条,如唐朝杜暹题其藏书卷末说:“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宁波范氏天一阁挂有禁牌,文日:“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俸三年。”这样吝啬,看似可鄙可笑,实则不当专怨一面,因为书因借出而损坏甚至丢失的事也不在少数。远的不说,举清代为例,《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一部分原稿,(越缦堂日己)中的人册底本,都是借出丢失的,不怪乎俗语改“借书一瓴”为“借书一痴”,说借书与人是傻事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九年级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上一篇:范进中举
《黄生借书》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