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正文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高二语文教案   阅读:8821
概要:《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根据叙写的事件划分文章的层次。 2、对照注释自己疏通文章,找出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标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和难点。 二、导入新课: 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雄赳赳一代名将,野茫茫十面埋伏。山埋伏,水埋伏;将军战术传千古。云埋伏,雾埋伏;功臣末路断头颅!疑兵疑阵在何处?战场埋伏、 官场埋伏、 朝廷埋伏、宫廷埋伏……啊!帅才不及帝王术!兵书不如圣诏书!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让后人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标签: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根据叙写的事件划分文章的层次。
    2、对照注释自己疏通文章,找出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标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和难点。
    二、导入新课:
    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雄赳赳一代名将,野茫茫十面埋伏。山埋伏,水埋伏;将军战术传千古。云埋伏,雾埋伏;功臣末路断头颅!疑兵疑阵在何处?战场埋伏、 官场埋伏、 朝廷埋伏、宫廷埋伏……啊!帅才不及帝王术!兵书不如圣诏书!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
    这是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主题歌《十面埋伏》,将军战术传千古,功臣末路断头颅!一曲《十面埋伏》,一声叹息!在我们学过的《高祖本纪》中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淮阴侯列传》,探究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商贾( )  晨炊蓐(   )食  漂( )染  井陉(   )  裨( )益   偏裨( ) 辎(   )重 
    2、文章的结构层次
    四、研读文本1----3节
    1、 朗读课文,小组内讨论解决在预习中的疑难点,并推举一人翻译课文。
    词类活用:
    通假字:
    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
    重点句子翻译:
    2、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这三个故事,揭示了韩信怎样的个性特点?
    五 、研读文本4---7节 
    1、朗读课文,小组内讨论解决在预习中的疑难点,并推举一人翻译课文。
    词类活用:
&n

www.xuehuiba.com

bsp;   通假字:
    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
    重点句子翻译:
    2、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
    讨论: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 
    3、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4、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六、研读文本8——10节 : 
    1、朗读课文,小组内讨论解决在预习中的疑难点,并推举一人翻译课文。
    词类活用:
    通假字:
    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
    重点句子翻译:
    2、问题探究: 
    (1)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2)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七、研读文本11节 
    1、翻译课文
    2、讨论司马迁对韩信的看法,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表达了怎样的历史观?
    八、本文叙事曲折,情节起伏有致,试做简要分析。
    九、检测题
    1、一词多义
    且: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            绝:从间道绝其辎重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秦之纲绝而维弛

[1] [2]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上一篇:鲁仲连义不帝秦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