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2
2 根据下面的导读题深入研读课文。(方法:以学生自练研讨为主,在这个基础上,老师作关键性的点拔、提示、归纳、总结。)
(1)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段文字一开始就点明“威尼斯是一个别致地方”,这“别致”的特点有哪些?具体是怎样写的?
(教师提示、总结: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写这“别致”的特点。第一,从一个刚到威尼斯的游客一出火车站的新鲜感受方面来写;第二,从总的方面概括介绍威尼斯城的河网密布、水道纵横、舟船方便和水上交通发达方面来写;第三,从人们愿意乘船而不愿意过桥走转弯抹角的陆路来方面来写。)
②该段写“水上之城”“别致”的特点,作者是从什么样的观察角度来开始写的?
(教师提示、总结:作者是从平视的观察角度,即从一个刚到威尼斯的游客观察这座“水上之城”的突出印象写起的。)
③该段文字共有8句,请划分它的层次。第③至⑧句描写了这座“水城”的特点,其中哪些句属正面描写,哪些句属侧面描写?
(教师提示、总结:层次划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正面描写的句子是③④⑤句;侧面描写的句子是⑥⑦⑧句。)
④该段文字共有8句构成一个句群,试对这个句群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
(教师提示、总结:
⑤指出下面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
(教师提示、总结:把穿过威尼斯的大运河比喻为“像反写的S”属明喻;“大运河”比喻为“是大街”属暗喻;“轮船”比喻为“像公共汽车”属明喻;”“大街”借来比喻为“大运河”,属借喻。这一系列的贴切、新鲜、形象的比喻,把威尼斯之座“水网之城”的“别致”特色生动而充分地显示出来。)
⑥本文语言有现代口语的特色,朴素、自然、亲切。试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说法与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a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
b威尼斯还有许多桥,共三百七十八座。
(教师提示、总结;一方面从上下文句的承按连贯与针对性的情况来看,a句比b句连接更紧密,针对性更强。因为上文写的内容都是运河、小河、小火轮、“刚朵拉”小船等,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威尼斯只有船,出门定要乘船,简直无桥或路可走了,所以用“并非没有桥”在意思上一转折,紧接上文的意思来写,针对性很强。二方面a句中的“有的是”比b句中的“许多”一词更加口语化,显得更朴素、自然、亲切而富有情趣。)
(2)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威尼斯是“海中的城”,这是它的又一个特点。简要说明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
(教师提示:参看该段第一句文字的内容。)
②该段写“海中之城”的“明媚”特点,作者是从什么样的观察角度来写的?
(教师提示、总结:作者是从俯视的角度,即站在圣马克广场钟楼上来观察或鸟瞰这座“海上之城”的。)
③该段第一句在全段中处于什么地位?下文所描绘的“海中之城”景象,跟这一句有什么关联?
(教师提示、总结:第一句在全段中处于总摄的地位。下文所描绘的都是这“海中”景象,处处都为突出体现这“海中的城”的“明媚”特色来写。
④“一切都像透明”具体表现了威尼斯水城什么样的景物特征?
(教师提示、总结:“透明”一词将“天水相接,一片茫茫”、“天空干干净净”和在“温和的日光”照射下的威尼斯城的景物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下边的三句话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a 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教师提示、总结: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组成威尼斯的各个岛比喻为聚成的花团,远远看去真是五彩缤纷、繁盛艳丽极了;同时,还把“东一块西一块”并不动的诸岛,写成“在绿波里荡漾着”化静为动,诸岛如同飘浮在水中的小船一样,随着绿波荡漾,远远看去真是秀丽迷人。)
b 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教师提示、总结:该句是写欧洲北部与威尼斯在气侯上的差异,在威尼斯的初夏景色中只保留着差些许的春光,这已是“春天的背影了”。“背影”一词原指人的形象,这里用来比拟春天,来说明春天开始过去,采用的是似人修辞手法。这威尼斯的初夏,春天的景色好像一个刚刚离去的人,只能看到她的“背影”了,并用“清清楚楚”来修饰,说明“春”刚离去不远。这样写使景色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因为在这拟人的描写中能将人们对春光的依依眷恋之情生动、形象、亲切而细致地表达出来。)
c 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教师提示、总结:海水那么绿,“绿”到什么程度,用海水的“酽”来形容,让人们从海水的色、香、味的浓厚去感受海水的“绿”到什么程度。这种从视觉转换为味觉的修辞手法叫通感(移觉或移用)。这样运用不同的感觉来描写、形容客观事物,不仅能令人感受得更具体、形象,而且这“绿”能让人迷得“带你到梦中去”。这是多么美好的境地,这“绿”有着多么大的魅力”。)
⑥该段中作者通过哪些句子来借景抒情,即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溶注在景物的描绘之中,鲜明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提示、总结:该段文字的末尾三句十分突出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是把强烈的思想感情溶注在景物的描绘之中。现具体分析如下。作者来到水乡泽国的威尼斯产生的第一
www.xuehuiba.com个似曾相识的感受是“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反映了由这异国他乡的“水中之城”所引起的作者的强烈的思乡之情。第二个感受是,当作者站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俯瞰威尼斯初夏景色中所保留的十分美好的春色,但这春天的气息与美好的风光,可惜已是“背影”,毕竟在悄悄的离去。作者对这渐去的春光的依依不舍之情充溢在这字里行间。第三个感受写“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这极绿、极酽的海水会使我陶醉,这浓绿的海水含情脉脉将我带入美好的梦境,令人心旷神怡。移情入景,使作者主观的情与外界客观的景融为一体。这些表现作者个人感受的句子,能让读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使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沟通起来,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 《祭十二郎文》赏析
- ·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 · 内蒙访古分析
- · 文学和出汗
- · 威尼斯2
- · 荆轲刺秦王
- · 杂文四则免费教学案
- · 荆轲刺秦王免费教学案
- · 神奇的极光 免费教学案
- · 香菱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