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报告
2006,普通的四个数字。在这四个数字中,孕育着一所学校,一所成为全国民政系统的一面旗帜的学校——吉林省孤儿学校五十年华诞。2006年9月6日,虽然只有短短的24小时,但我们的心曾经为这一天狂热的跳过;虽然只有短短的24小时,但我们的泪曾经为这一天无声的流过;虽然只有短短的24小时,但我们的情曾经为这一天豪放的唱过!历史在吉林省孤儿学校将永远的定格在2006年9月6日,定格在这辉煌五十年的面前,定格在全体孤儿教育同仁的笑脸上!我们为她欢呼,我们为她赞赏,我们为她祝福,我们为她畅想…… 今年上半年,我带毕业班。全身心的投入到高考复习、身体考核、志愿填报等工作中去。6月8日最后一科高考科目考试完毕,我的心也终于落地了。没有片刻的休息,马上被调入校庆筹备办公室,主要担任校庆用书的编辑工作。编辑这个活计,第一次接触。中文系毕业的我,对文字的东西并不陌生,但“隔行如隔山”,工作开始的时候思绪烦乱,进展缓慢。当时还是炎炎六月天,没有校庆的紧迫感,没有思考这项工作的特点,只是机械的看一些文章,寻找些简单的错误,按部就班的完成工作。即使这样,一百三四十篇论文的阅读量也着实让人头痛。自己给自己规定的每天阅读量在九到十篇,2万或2.5万字。在电脑前工作,最累的要数眼睛了,“酸、涩”只是其中简单的形容词,两天之后神经逐渐麻木,也逐渐的忘了这些痛苦。 《孤儿的养教》是老师们的论文结集,原始的篇目有一百三四十篇,学校明确指出:这里面质量差的论文,一律删掉。在第一次初稿时,保留了103篇,原则每人一篇。这些材料看一遍是不行的,必须读两遍、三遍,那时已经临近期末,语文组集体批卷的工作开始了,王雅凡知道我的工作之后,就和我说,批卷子的工作你就不用来了,一心一意校对吧。我当时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永远的家园》的编写前期工作主要由刘俊担当。由于这本书要求图文并茂,填充的资料又特别的繁杂,刚开始的时候不知从何处下手。于占永就马上联系相关科室,搜集材料。五十年发展概述没有,他主动请缨与老同志一起撰写;关于捐赠的照片不丰富,他马上和马经梅和张勇革沟通;媒体资料匮乏,亲自跑到孙秀敏和吴长保那寻找。而我只是起了简单的校对和整理工作。编辑这本《永远的家园》,难度很大。曾经有一段时间,茶不思饭不想,满脑子都是照片、材料,材料、照片;就连做梦都是剪切和复制。 等到第一次初稿出来之后,我给校长拿去,那场景真是哭笑不得。我们心里明明知道差得太多太多,但是时间不等人,第一稿必须见面了。当时,打印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沉默不语,气氛凝重。当我把还带着打印机热度的初稿给校长看时,心里的滋味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无奈,无奈这工作的进度如此的慢;痛恨,痛恨这工作的质量如此的恶劣;后悔,后悔为什么没有加倍努力的工作。 遭到否决的第一稿书稿,依然作为我们接续工作的基础,重点加以修改和完善。与此同时,校长带领于占永和我同出版社、美术编辑联系,酝酿书的风格和版式,工作从此双管齐下,进度加快。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工作带给我的快乐。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方向,开始夜以继日的工作,争取早日把这两本书完美地展现给大家。 当校长把书稿第一次拿到躺在病床上的马孟寅总编面前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忐忑不安。果然,拿去的时候白白的初稿,被红红的修改印记所遮盖。而且很精细的编上了号码顺序,并和被删掉的论文整齐分开。我们但见,原来的103篇论文,最后剩下的不到50篇,只有49篇。心细的马总编捎话告诉我们:总体质量不是很好,选取的这些还可以,并且每科留下一篇到两篇代表篇章,其他的原则上删掉。我很感动,这是何等的工作态度,何等的工作作风啊! 在马总编的工作精神的鼓舞下,我加倍努力的工作!以较为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校给我安排的任务。从二道印刷厂连夜跑两次把书完整的运送到学校的一瞬间,我心一下子静了,这三个月的时间,我真的累了。可是我又一下子又明白了,这三个月的锤打,又是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给了我很多回忆,刻骨铭心的回忆: 可曾记得刚刚加入校庆筹备组,知道了50年校庆对我们学校的重要性。可以说通过这50年的总结,将为吉林省孤儿学校发展历史上树立起辉煌的里程碑,将为吉林省孤儿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搜集资料的时候,深深地被国家、省、厅领导的关怀打动,深深地被吉林省孤儿教育人的大爱精神打动,深深地被社会各界对孤儿的关爱打动。为了这片沃土的欣欣向荣,为了这份事业的永远年轻,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让我们周围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们热烈的心跳和永恒的激情! 可曾记得一天到晚对着电脑屏幕,胀疼的眼睛,乏味无聊的剪切复制,让自己中途放弃的一瞬间。想想周围的人,他们不记报酬得失,为50年校庆默默地做着一切。不用像别的老师在外面风吹雨打,也不用像别的老师在生活区辛苦的值班,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这样想着,心也舒快了许多,干劲也上来了。 可曾记得书稿初稿交给校长看时,她对我面批面改。让我联想到小时候妈妈在一旁修改作文的情景,一切那么熟悉。回想起来,书稿初稿真的让人又气又笑。从办公室出来,我狠狠地骂了自己。想起马总编在床上躺着把书稿改了两次,难度和疲惫是可想而知,而我……那红红的笔迹,就像妈妈当年批改作文时留下的痕迹一样,永远鞭策着我前进! 可曾记得编写工作到了攻坚阶段
www.xuehuiba.com,在市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时间的流逝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怕看蓝天,怕看到飘浮的白云;我怕看路灯,怕看散步的人群。成书期限一再推迟,从7月15日到7月31日,再到8月15日,最后到8月25日。当时我怕见到万校长,怕她对我感到失望,怕听见她说的每一句鞭策我的话。但那段压力很大的日子,现在回忆却是最有意思的。 可曾记得在市里工作的一幕幕,校长和我们度过的白天黑夜。看见校长陪我们到一点、两点,眼睛红肿着,心里真不是滋味。校长有一天十一点多了,来到美编的家里,说陪陪我和于主任。她一陪,就陪我们一直到凌晨两点多,最后在我和于主任的强烈要求下,才回家。第二天八点不到又回来了,和我们一起吃的早饭。美编说了一句话:有这样的领导,工作就去干吧,没有错,孤儿学校肯定越来越好!那时,我们都会心的笑了,苦累也随之消散了。 可曾记得校庆筹备期间,突然袭来的胃肠感冒,体重减掉12斤的日子;可曾记得上午到市里买些生活用品,下午就接到马主任的电话,校对画册的日子;可曾记得画册英语翻译需要修改,去联系贾峰翻译的日子;可曾记得为准备突如其来的寻找照片任务,同张勇革找得满头大汗的日子;可曾记得给民政部部长的信没有打成,匆匆忙忙到办公室输出的日子;可曾记得在市里连续工作了两天一夜,回到学校得知第二天开学,急急忙忙召集我没有见过一次面的新高一同学开班会的日子;可曾记得在市里工作的时候,通知我第二天到绿园小学备课的日子;可曾记得要去市里工作,把班级的一切事务托付给刘彦春科长和赵春雨处理的日子;可曾记得把编写的书入库时,高兴的给家里打电话的日子;可曾记得校庆晚会上塑造军人,托起明天太阳的日子;可曾记得我装校庆礼品时,忙碌到半夜的日子;可曾记得校庆当天和我班同学在篝火旁欢歌笑语的日子…… 这一切的一切,我都会永远记住的,在我的一生中,留下凝重的一笔。它们都会成为我终生受用的、终身享受的日日夜夜,它们都会成为我终生回忆的、终身把玩的大事小情。我从中得到了锻炼,思想变得深远,行为变得成熟,待人变得礼貌,接物变得条理,总之,孤儿学校五十年的际遇现在久久不能忘怀,这里面有辛苦,有痛苦,但依然有沁人心脾的快乐和感悟。我希望孤儿学校——我永远的家园,在五十年校庆东风的吹佛下,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