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大盘点
[05-14 00:37:33]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历史评课稿 阅读:8914次
概要: 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及导火线:日本侵华预谋已久。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起义平息后,日本以"改革朝鲜案"为借口与清政府纠缠。1894年7月,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3)影响: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名,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侵华。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大盘点,标签:历史评课稿范文,http://www.xuehuiba.com
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及导火线:日本侵华预谋已久。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起义平息后,日本以"改革朝鲜案"为借口与清政府纠缠。1894年7月,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3)影响: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名,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侵华。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六)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强国御侮的抗争与探索
1.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运动,先后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掌握两者的特点和局限性)为纲领。其中《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坚持斗争14年后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1898年提出"扶清灭洋"(局限性)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00年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地主官僚阶层: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标志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
3.民族资产阶级:
(1)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清政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2)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原因),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资产阶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②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十六字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③1911年,黄兴等人发动黄花岗起义。
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⑤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
(1)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1919年)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运动后期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意义: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是运动的主旋律;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具体的表现是:
(1)五口通商以后,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为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与此同时,生计日益艰难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境地,这就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但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2)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受到外国资本的打击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枯萎了。
(3)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催化作用。
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及导火线:日本侵华预谋已久。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起义平息后,日本以"改革朝鲜案"为借口与清政府纠缠。1894年7月,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3)影响: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名,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侵华。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六)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强国御侮的抗争与探索
1.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运动,先后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掌握两者的特点和局限性)为纲领。其中《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坚持斗争14年后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1898年提出"扶清灭洋"(局限性)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00年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地主官僚阶层: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标志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
3.民族资产阶级:
(1)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清政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2)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原因),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资产阶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②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十六字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③1911年,黄兴等人发动黄花岗起义。
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⑤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
(1)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1919年)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运动后期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意义: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是运动的主旋律;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具体的表现是:
(1)五口通商以后,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为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与此同时,生计日益艰难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境地,这就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但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2)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受到外国资本的打击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枯萎了。
(3)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催化作用。
Tag:历史评课稿,历史评课稿范文,评课稿 - 历史评课稿
上一篇:2017年高考历史应试答题技巧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
- · 八年级历史评课稿
- · 初三历史复习课评课稿
- ·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大盘点
- · 我的评课稿
- ·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评课稿
- · 教师如何评课
- ·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
- · 高一历史评课稿
- · 2017年中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
- ·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