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评课稿历史评课稿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大盘点» 正文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大盘点

[05-14 00:37:33]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历史评课稿   阅读:8914
概要: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基本未变,变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其他方面--中央政府的组成、地方机构的设置、文化专制的措施等。 2.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例如,商鞅变法中作出了建立县制的规定,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做法和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朝代的整体变化,还要掌握其组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大盘点,标签:历史评课稿范文,http://www.xuehuiba.com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基本未变,变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其他方面--中央政府的组成、地方机构的设置、文化专制的措施等。
    2.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例如,商鞅变法中作出了建立县制的规定,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做法和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朝代的整体变化,还要掌握其组成部分,如中央机构、监察制度、地方管理、文化控制措施等在各阶段的变迁。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帝国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从此,皇权至高无上、设立中央机构、划分地方行政区、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相具有位极人臣的特殊地位等一系列政治原则确立下来。
    (3)西汉时期巩固
    西汉初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设刺史制度,使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明确的统治思想;皇帝对各级官吏的监察逐步制度化。
    (4)隋唐时期完善
    隋唐时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前者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做法也为后代所效法;后者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了。
    (5)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以后,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结果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地方的贫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6)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明朝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其中,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八股取士极大败坏了学风;特务机构的设立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
    从此,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作用。
    (7)清朝前期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清朝入关后,为了削弱满族贵族的势力、压制汉族官员,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如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提示:从限制相权、设置地方机构、加强思想控制、军队统帅等方面考虑。
    (8)清朝后期衰落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呼声逐步高涨,君主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1912年2月,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3.评价: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小农自然经济为主;(2)从国家所有向私人所有转化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形成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的三种途径:军功赏赐;土地兼并;土地买卖。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历史评课稿历史评课稿范文评课稿 - 历史评课稿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