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古诗词陆游的诗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 正文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

[01-16 15:50:12]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陆游的诗   阅读:8969
概要:标题: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五岁以前,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长安当时在金占领区内,南山即秦岭,横亘在陕西省南部,长安城南的南山是它的主峰。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情调特别昂扬,充分显示了词人的乐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标签:陆游简介,陆游的诗全集,http://www.xuehuiba.com
标题: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五岁以前,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长安当时在金占领区内,南山即秦岭,横亘在陕西省南部,长安城南的南山是它的主峰。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情调特别昂扬,充分显示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

  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很少见的。(钱仲联)


Tag:陆游的诗陆游简介,陆游的诗全集古诗词 - 陆游的诗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