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学案及课后阅读答案
[12-08 19:45:01]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现代文阅读答案 阅读:8572次
概要: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6、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A、对比设问顶真对偶 B、对偶反问 间隔反复 对比C、对比反问顶真对比 D、对偶反问 连续反复 对比二、课文阅读(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学案及课后阅读答案,标签: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www.xuehuiba.com
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
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
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6、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设问顶真对偶 B、对偶反问 间隔反复 对比
C、对比反问顶真对比 D、对偶反问 连续反复 对比
二、课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7、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①无恶意的闲人:
②有恶意的闲人:
8、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至多”和“至少”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9、“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意在说明什么?
10、“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1、简要分析引用陶潜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③此记念刘和珍君!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②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3、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1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在这段文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15、下列对文章的脉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容——干练——希望——前行 B、从容——勇毅——希望——前行
C、意外——感叹——希望——前行 D、干练——勇毅——希望——前行
《纪念刘和珍君》
1.A(B.惮dàn,C.渍zì,D.寥liáo)
2. B(A.径——胫,C.殚——惮,D.霭——蔼,鬼——诡)3、 直面,正视,流驶,微漠(注:此段要求背诵) 4、D 5、 B 6、D 7、①指一般的庸俗市民 ②指陈西滢之流
8、“至多”是针对一般庸俗市民及反动派、走狗文人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而言的。“至少”是针对战斗者、同情支持革命的人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而言的。
9、意在说明“徒手请愿”的作用很小,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10、刘和珍等死难烈士是永垂不朽的。
11、意在说明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12、①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念烈士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②指勇于斗争的爱国者。
13、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 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③指写这篇文章
14、与下文构成转折,意在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比我想像的还要坏,而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更出于我的想像。 15、B
更多关于纪念刘和珍君的相关文章推荐: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学案及课后阅读答案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1000字:现代花木兰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范文1500字
高一必修一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
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
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6、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设问顶真对偶 B、对偶反问 间隔反复 对比
C、对比反问顶真对比 D、对偶反问 连续反复 对比
二、课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7、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①无恶意的闲人:
②有恶意的闲人:
8、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至多”和“至少”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9、“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意在说明什么?
10、“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1、简要分析引用陶潜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③此记念刘和珍君!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②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3、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1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在这段文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15、下列对文章的脉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容——干练——希望——前行 B、从容——勇毅——希望——前行
C、意外——感叹——希望——前行 D、干练——勇毅——希望——前行
《纪念刘和珍君》
1.A(B.惮dàn,C.渍zì,D.寥liáo)
2. B(A.径——胫,C.殚——惮,D.霭——蔼,鬼——诡)3、 直面,正视,流驶,微漠(注:此段要求背诵) 4、D 5、 B 6、D 7、①指一般的庸俗市民 ②指陈西滢之流
8、“至多”是针对一般庸俗市民及反动派、走狗文人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而言的。“至少”是针对战斗者、同情支持革命的人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而言的。
9、意在说明“徒手请愿”的作用很小,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10、刘和珍等死难烈士是永垂不朽的。
11、意在说明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12、①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念烈士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②指勇于斗争的爱国者。
13、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 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③指写这篇文章
14、与下文构成转折,意在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比我想像的还要坏,而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更出于我的想像。 15、B
更多关于纪念刘和珍君的相关文章推荐: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学案及课后阅读答案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1000字:现代花木兰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范文1500字
高一必修一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Tag:现代文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答案
最新更新
- · 学会微笑 阅读答案
- · 雨中听花语 阅读答案
- · 怀念老陆|冯骥才 阅读答案
- · 天气预报的秘密 阅读答案
- · 幸福的坡度 阅读答案
- · CS孔乙己 阅读答案
- · 藏根草|徐志摩 阅读答案
- · 给教科书编者的一封信 阅读答案
- · 你在伞里吗 阅读答案
- · 飞红滴翠记黄山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