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姿态》阅读指导课案例
《最美的姿态》阅读指导课案例
设计理念:1、 指导学生以课内课文为圆心,课外阅读为半径,扩展阅读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内知识的迁移,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2、 探讨主题“美的姿态”,合作交流。使思想逐步深入,形成鉴赏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
3、 理解“美的姿态”是精神内涵的一个外在体现。美的姿态不单纯指优美的外部形体,更是一种精神内质。
4、 阅读文本,发现“最美的姿态”并能在生活中去发现这种美,阅读生活,感受并热爱语文。形成大语文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内外的有关阅读,发掘“美”的真正内涵,培养“美”的人格。
2、指导学生学会用摘录、概括内容和写读后感的方式读书。
教学重点: 1、搜集相关作品,体会美的内涵。
难 点 2、交流并进行思想碰撞,明确美的深层含义在于精神层面。
课前准备:学生带来平时的课外阅读材料,交流并彼此推荐好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 课内启迪,灵光乍现。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她的短文《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了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混沌未凿的大理石中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与这些普通的自然物相遇,诗人和艺术家看到了美,而生活在美中的人总是幸福的。
我总听人抱怨:我们的生活太无聊了,遇到的总是鸡毛蒜皮的琐事。我不知道同学们在琐碎的生活之余,是否能够在阅读的天地中去发现美。人们常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家往往能够捕捉常人不易发现的美,并把其中的美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那么,我们今天这堂阅读课的目的就非常明确,去探究作者能够发现美的原因,借作者慧眼欣赏美。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黑格尔
“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观化 ” —— 柏格森
“美在象外 ” —— 司空图
“美是自然的人化” —— 李泽厚
这几句话说的是美的内涵及其外在表现的关系。作家总要借助一种具体物象来表达美。这一具体物象往往凝固在一瞬间,幻化作一种姿态。这就是美的姿态。这种姿态在我们看来可能也是美的,抑或很平常,甚至是丑陋的。但作家总能看到非凡的美,并神奇地赋予这姿态以耀眼的光辉,使读者感知到美,并和作者产生共鸣。
  www.xuehuiba.com
;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否欣赏作者为我们描摹的种种美的姿态呢?试以教材为例。回忆哪些作品中的姿态在你眼中是最美的呢?
(生答,视情况举例引导)
举例1:夏日里一池袅袅婷婷的碧荷在我们眼中是一种美的姿态,而在作家眼中,它们的美有着其深层内涵,所以他们的作品富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传世名篇。
咏荷的千古绝唱要数周敦颐的《爱莲说》莫属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不仅具有形体上的美感。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态是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情操的写照。“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态象征着高洁人格。这种姿态是最美的!
现代作家朱自清也写过有关荷花的一篇经典之作——《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清华园中的这一池月光下的白荷使作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灵魂暂时的放逐。它使作者在淡淡的忧愁中获得淡淡的喜悦——那就是自由。“荷塘月色”又象征着自由的精神世界。这种姿态是最美的!
举例2:伫立远望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很平常的姿态。但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使我们为之涌起心中的感动。为什么呢?因为毛泽东的伫立远望,立在苍茫大地之巅,望的是中华国运兴衰。他此时此刻心中想的是中国的前途该何去何从。他心中牵挂的是国家社稷、黎民苍生。这种忧国忧民的姿态当然是美的!
举例3:下跪这一动作在我们平常人看来是屈辱的。但在《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中,勃兰特的惊天一跪,被誉为“欧洲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受到全世界的称赞。为什么?从个人角度看,“男儿膝下有黄金,”他的下跪是一种耻辱。但从国家角度看,他的下跪使千千万万德国人的灵魂受到了救赎。他们终于洗刷了德意志民族在法西斯战争中犯下的罪恶,灵魂得到了解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全体德国人希望勃兰特下跪。德意志民族及其子孙终于可以重拾尊严和世界人民平等地站在一起,重新成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一跪的姿态是最美的!
根据上述内容,能否谈下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美的?
- · 秋水
- · 《兰亭集序》免费教学案4
- · 晏子治东阿免费教学案
- · 劝学
- · 拿来主义 免费教学案示例二
-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二)
- · 《善良》免费教学案
- · 《沁园春·长沙》免费教学案6
- · 《跑警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