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娘 子 关 前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爱国热忱。( 二、三、五、六、七部分 )抗击日本侵略者,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落在了我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身上。我抗日军民虽然装备差,但英勇顽强,又有广阔的农村可以回旋。这就决定了我军深入敌后,坚持敌后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样的政治、军事环境,同时也就决定了我抗日军民的生活条件和活动规律。在敌人力所不及的地方建立巩固的后方,练兵休整,在敌占区的广大乡村,在敌人的据点和交通要道间纵横驰骋,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虽然生活艰苦,处境险恶,但士气高昂,斗志旺盛。
纵观全文: 1、2两方面是略写,3 方面是详写。这篇散文旨在歌颂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我广大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作者对关切主题的第三方面情况作了详尽生动的描述。通过朴素动人的文笔,我们看到了敌占区人民对鬼子的强烈仇恨,对祖国兵马的热烈情意;看到了游击健儿抵御外侮奋力拼搏的精神;也看到了八路军战士矢志革命坚韧不拔的革命本质。他们在日本侵略者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同仇敌忾,为收复祖国土地愿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凛然气节和爱国赤诚,感人肺腑,撼人心魄。由此可见,作者详写第三方面情况正题为了强有力地表达主题。至于第一、第二两方面的情况作为略写也有必要,它们显示了抗日军民活动的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并从侧面烘托了我抗日军民的高大形象。
二、寓情于景:
“山路上”这部分作者描写了自己行军山西省内所见到的沿途景物,随着作者的画笔我们见到了日寇去后山村的残破景象: 猪、牛和鸡不见了,惯见的羊群也消逝了,留下的只是寂寞的村舍、荒凉的原野。作者落笔于山野村落、家畜牧群,但读者处处可见日寇的掳掠抢夺。敌人的兽行又不止于此,在昔阳和顺一带的贫瘠山地,他们不仅抢走牲畜,烧掉或撤掉小米,而且蓄意拆除老百姓住房的门窗家什,他们是要断绝人们的生计,置中国百姓于死地,而后征服中国。为了更有力地揭露敌人的凶残,作者特意叙写了自己夜宿营庄的见闻: 住房只有一个没有门和抽屉的衣橱,桌椅全被敌人烧掉了;全村二十三家人家就找不出五个好炕(全被敌人捣毁了);军队来时,老百姓误认为是敌人,都逃到山里去了;半夜冷醒,在凛冽的寒风里,远远可闻婴儿的哭声。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寓情于景,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熔铸进主观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自己的爱和憎。
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初次踏上河北的土地”写的是敌占区人民宁死不屈的斗志和抵御外侮的决心。作者是这样介绍交通线的: 正太路上原有两个火车头,被游击队毁了一个,只剩一个了;正太络的铁桥也常遭破坏;同浦路通车更困难,从大同到原平一段铁路完全破坏了;汽车线又常被切断。这里作者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用日寇的无能为力,烘托我游击战士的机智勇敢。侵略者的重重困难,不正说明了我游击队的战果赫赫吗? 作者实写交通线的屡遭破坏,虚我游击健儿神出鬼没的斗争活动,用笔巧妙,耐人寻味。
倘若把上述侧面描写和后面介绍一村妪的文字联系起来考察,便能够发现两部分文字具有内在联系: 前者写的是游击队这个战斗集体,后者写的是一个极普通的乡村老妪;前者侧重写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后者着重写老百姓对祖国兵马的热烈情意;前者是侧面写,后者是正面写,两组材料相互补充,相互辉映,有力地反映了敌占区人民赤诚爱国之心。
四、抓带特征性的行为,传神勾勒,展现人物风貌:(散文描写人物形象描写的特特点)
对两名战士的描写体现了这一特点。
作者分三步介绍了小战士:
首先介绍了简历。年仅14岁的四川“小鬼”却有了参军六年的经历,这已是不平常;更不平常的是他曾经参加过雪山草地的长征。这简明的经历意蕴丰富,它说明小战士不仅接受过枪林弹雨血与火的考验,也经历了雪山草地上的生与死的搏斗,是个有志气、有斗争经验的革命战士。这也刻画出了小战士性格发展的来龙去脉,使后文写他过封锁线时的表现显得真实可靠。
其次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再现小战士的风貌。小战士是个无线电台工人,作者写他不忘学得的电码,在穿越敌人封锁线的危险时刻,在这随时有性命之忧的场合,他和往常一样小声念诵着电码,“他的微小的声音,在这深更静夜里,很远都可以听到。”这是多么动人的一笔啊! 至此小战士身陷险境一无畏惧的气概和勤于职守的品质暴露无遗。一个坚毅沉勇的小战士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 · 《祭十二郎文》赏析
- ·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 · 内蒙访古分析
- · 文学和出汗
- · 威尼斯2
- · 荆轲刺秦王
- · 杂文四则免费教学案
- · 荆轲刺秦王免费教学案
- · 神奇的极光 免费教学案
- · 香菱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