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娘 子 关 前
&nbs
www.xuehuiba.comp; 最后补上一笔,用对话揭示小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第一,为了救中国;第二,为了救自己。”正是这高尚的生活理想鼓舞着他,使他加入了革命战士的行列,成长为一名忠勇的战士。作者笔下的小战士声吻毕肖,情态如见,可敬可爱。
女战士的形象也分三步写:
第一步,以“同行的人们中还有一个奇异的人”,引出女战士张瑞华,并点出她是红军高级将领聂荣臻同志的夫人,是队伍中唯一的女性。她是指挥官的家属,又是一个女战士,却和普通的八路军战士一起跋山涉水越险境,这也初步写出了她的奇异。
第二步,作者介绍她的一则传说,说她曾经扮做男孩在满州里军队里做士兵的工作。这则传说显示了她的非凡的勇气和过人的胆略,可作者偏又宕开一笔,说不知道这一传说是否确实。
第三步,作者强调“这天晚上”她所表现的耐得住任何艰险的精神,显示了她是一个不大寻常的女性。尽管文中无一处具体写她当晚的表现,但我们从作者当时那种强烈的感受中可知道她的勇敢坚韧,她的镇定自若。尽管后面仍然没有正面提及传说的可靠与否,但我们从作者所抒发的感受中,也可以推想到传闻的可信。这里回应前文,使女战士的英武气概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作者选取这两个人物着力绘写,自有他的用意。写小战士前,作者提到了在穿越封锁线时“我们的人都不惧怕。战士们是常常通过铁路的,非常的镇静,把艰险当成了家常。”在写女战士后也说到了即使在军队里生活比较短的“几十个延安学生和我”也都是“一点也不怕的”。可见,作者选择这两名战士简笔勾勒是为了以少总多,以特殊概括一般,让读者对这支行军队伍中战士的风貌有一个鲜明的印象。
五、多侧面描写:
“还我河山”这一部分塑造了游击战士的群像,表现了他们“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部分,作者并没有借助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正面描绘游击战士的形象,而是借助于生活片断的映现从各个侧面来揭示他们的精神实质。
作者用杀鸡慰劳这一生活画面暗示了在前线与敌人恶战的战士的艰苦;用跑步、投弹的军训场景呈现战士们的斗志正旺,毫不懈怠;用屋顶上课来突出八路军与游击队的紧密联系和党对游击队战士的教育和领导。在这一批忠勇的战士面前,装备精锐、火力强大的敌人压不倒他们,缺吃少穿的艰苦生活折不服他们,重金利诱更无法收买他们的一颗颗丹心,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儿女,是无价之宝。
六、感情升华,感受强烈:
作者看见四个巨大的字“还我河山”,又想起夜间的经历,就忍不住流泪,这是为什么?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过“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皆有所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平时惯于对事物进行寻幽索微的深入思考,才可能因眼前的景物作契机,诱发心中的情感而生出独特的感受。作者在这里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一夜,作者经历了紧张的战斗戒备,艰难的长途行军,作者看到的是那么多;同行的战友为抗战事业出生入死无所畏惧,风餐露宿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游击战士为收复失地,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一个个矫健的身影,一个个亲切的面容,一声声热情的话语,这一切无不撩拔着作者的心绪。现在眼前突兀出现了“达我河山”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顿时触动了作者的情怀,至此,夜间的经历统统奔赴眼底,与墙上笔力雄健的四个大字融成一片,合为一体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感情进一步升华,感受更加强烈,“还我河山”这一震天撼地的严正呼告不正发自万千抗日军民的肺腑,也出于自己的心田吗? 广大抗日军民身上炽热的爱国激情深深地打动着作者,使他感奋,使他鼓舞,以至于流下了眼泪。
七、结尾在表达中心思想和结构上的作用:
结尾以墙上的巨字“还我河山”和作者读字的感受收煞全文,明朗地启示读者,作者意在歌颂为光复祖国山河而英勇抗战的广大军民,歌颂他们身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就归结了题旨,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显其志”。从结构上看,在前面铺陈叙事,绘景写人的基础上,篇末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全文的线索,也是全篇的自然结束。作者运笔行所当行,止于所当由,随物以婉转,与心而徘徊,篇末的戛然而止,另有一种余音袅袅,韵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
- · 《祭十二郎文》赏析
- ·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 · 内蒙访古分析
- · 文学和出汗
- · 威尼斯2
- · 荆轲刺秦王
- · 杂文四则免费教学案
- · 荆轲刺秦王免费教学案
- · 神奇的极光 免费教学案
- · 香菱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