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中学“十一五”发展规划
(5)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立足于改,着眼于新,致力于本,示范于先”,并以此作为“十一五”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立足于改”,就是要继续高举教育改革的旗帜,让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资源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大力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满足社会的需要。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都离不开改革。除“名相办学,名流掌教,名师执教,名人辈出”这些历史因素外,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中学得益于改革,也得名于改革。我们要继续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用改革来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
“着眼于新”,就是要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思维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就是要面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关键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使学校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具有自我发展机制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实体,进而创造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
“致力于本”,就是要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落实在“让更多学生有更好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和办学理念上。“让更多学生有更好发展”的基本内容是:①对学生来说,发展涵盖和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和谐的发展;②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更好”则是不断提高的质量标准;③在教学领域,发展还特指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智慧、意志和才能,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④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实施最充分的因材施教;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发展的主体;⑥中学阶段作为学生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从价值取向来看,具有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层次的发展价值。近期发展价值主要是指当前的发展价值,即每天的进步和发展。中期发展价值主要是指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所作的各方面特别是能力方面的准备。远期发展价值即终身发展的价值。这三者的一致性集中表现为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前者要有利于后者;⑦学生是一个发展的整体,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也是一个整体,因而必须整体推进素质教育;⑧鉴于学生处于有史以来最开放、大众传播媒体最发达、社会环境最复杂、价值冲突最显著和最激烈的时期,必须让他们学会选择;⑨通过重点中学示范、实验、辐射作用的发挥以及远程教育手段的运用,让非本校学生也或多或少从中受益;⑩通过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示范于先”,就是要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在“率教育发展之先,率深化改革之先,率教育服务之先,率全面育人之先”这四个“率先”上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三、“十一五”发展的目标定位
(6)2007年前,在办学条件、队伍建设、管理水平、素质教育、办学效益等方面全面达到江苏省普通高中五星级评估标准。确保学校首批进入江苏省五星级普通高中的行列。
(7)在学校已连续三次获得省“文明单位标兵”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8)2010年前后,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同的世界名校之一。
四、“十一五”发展的重点工程
(9)继续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加大以苏州中学为核心的集团化运作的力度,打造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优质品牌。充分利用“存量不减,增量放开”、“用存量保公平,以增量换资源”的政策导向和发展机遇,在保持公办教育的已有规模,切实提高公办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采用多种形式放大优质教育,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社
www.xuehuiba.com会资本乃至海外资本参与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结合校园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在立达中学原址筹建苏州中学国际部。在总结中国科大少年班苏州中学预备班20年来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力超常少年儿童的发展、教育和培养体系。凭借“苏州立达学校”股份制办学的灵活机制,在现有初中的基础上,逐步向上扩办高中,向下创办或联办小学和幼儿园。逐步形成集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实验师资培训于一体,幼儿、小学、中学教育改革一条龙的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基地,成为教育新观念、新理论、新模式和新产品的策源地和集散地之一。
(10)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当前特别要注重消除和克服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从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意义。要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领导、规划与管理,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主导,构建既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又符合国情、校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在执行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和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教师的能力和特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及高考改革的趋势和导向,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从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保障课程开发并不断更新的制度与机制入手,尽快形成一大批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或教材,并使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并能为兄弟学校示范的精品课程。要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估,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不断规范学校和各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为。引导、支持和鼓励教师从被动的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实施的设计者,创造性地使用各类教材,使所教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要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努力用开放的、多样的、可选择的、有弹性的课程方案为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和谐的发展环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教育方法的改革,加速实现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更加重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将其融入学校教育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