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中学“十一五”发展规划
(11)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基本性、全局性的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要以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为基础,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为重点,实施新一轮青年教师培训和培养方案。培训也是一种福利。全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珍惜和利用学校所创设的条件,把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需要和一种使命。在继续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教师资格证制度,完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分配重心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既要注重把优秀人才选拔到管理和领导岗位,又要有意识地把优秀人才留在教育和教学的第一线,既切实提高学生师从优秀教师的“受惠率”,又使这些教师在学科领域内取得更高的造诣,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为新一代名师的涌现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完善、合理、严谨、普遍认同的评价体系为前提,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操作方式为保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在合作中竞争,积极申报评选“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特级教师”“名教师”等荣誉称号,确保学校获得上述各类称号的教师人数及比例与同类学校相比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继续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广揽人才的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柔性引进”模式,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进一步形成“事业凝聚人、情感感召人、待遇稳定人、政策激励人”的良性机制,使苏州中学真正成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摇篮和沃土。
(12)切实加强和完善学校德育实体的建设,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所提出的“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能力较强、特长明显、人格健全、社会适应性强”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德育工作要继续围绕“以学会做人为基点,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以道德教育为主线,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拓宽思路、创新载体、务求实效。要把德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特别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进一步强化年级组和班级的功能结合起来,与进一步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结合
www.xuehuiba.com起来。要抓紧制定全面系统的各年级相互衔接的具体的德育目标,合理安排德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各种德育途径相互结合的合力网络。要科学地选择和运用德育的多种有效方法,尤其要善于优化组合。要以建立和健全学生品德发展档案制度,完善教育者德育素质的培训、考评制度,形成一支人人都善于进行德育的教育队伍为抓手,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体制。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倾听学生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倾向,积极探索和创新富有苏州中学特色的德育载体,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筑精神支柱,树立远大理想。
(1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加大学校美育的力度和深度,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继续花大力气抓好校园的净化、绿化和美化,精心创设富有文化氛围和时代气息的校园环境,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赋予“诚”“信”“思”“勇”以及“质朴大气”等在内的传统文化美德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校史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激励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化底蕴是蕴藏于千姿百态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这是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而成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的素质,决非一日之功,决非靠“文化快餐”所能奏效。“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过程,正是文化底蕴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于人的信仰、情感、品格、学识和气质的过程,是人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的过程。要锲而不舍地加强优良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并以学风为核心,以教风为保证,以领导干部的作风为关键,弘扬优良的办学传统。伴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文化的多元化现象也愈加突出。我们既要承认我国社会中价值取向多元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又要始终坚持价值导向方面的一元化主导。社会主义一元化价值导向之所以能发挥其导向作用,是因为这一价值导向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14)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教学的常规管理,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各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努力形成一批优势学科或强势学科。要大力优化教与学的过程,积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尽快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总结。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改革评价制度。立足学生、教师及教育的发展,形成科学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等体系。重视社会、家长的评价,不断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1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搞好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要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医务人员、班主任、共青团、学生会和其他部门的积极性,在体育活动的普及和提高方面,在卫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都要致力于开拓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16)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部队、文博场馆、社区以及职教中心等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