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08-23 00:30:34]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8800次
概要:A. 翼然临于泉上(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C.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D.佳木秀而繁阴(秀美)4.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杂然而前陈者 (A )A.摆开 B.陈列 C.姓氏 D.陈旧(2)觥筹交错 (A )A.酒筹 B.筹略 C.统筹 D.谋划(3)负者歌于途 (A )A.背着 B.拿着 C.带着 D.拉着5.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比喻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设问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对偶)(4)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设问)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二、课内阅读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太守与客来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标签: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www.xuehuiba.com
A. 翼然临于泉上(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C.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D.佳木秀而繁阴(秀美)
4.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杂然而前陈者 (A )
A.摆开 B.陈列 C.姓氏 D.陈旧
(2)觥筹交错 (A )
A.酒筹 B.筹略 C.统筹 D.谋划
(3)负者歌于途 (A )
A.背着 B.拿着 C.带着 D.拉着
5.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比喻 )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设问 )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对偶)
(4)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设问)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二、课内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选文中包含的一个常用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的常用意义是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3、选文写景,首先写山,其次写泉,最后写亭。
4、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以美景寄寓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课外自测
一、基础知识(共38分)
1.填空。(10分)
(2)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是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4)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临溪而渔……山肴野蔌。
(5)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射者中……起坐而喧哗者。
(6)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
(7)写游人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8)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8分)
环滁( ) 林壑( ) 蔚然( ) 琅琊( )( )
潺潺( ) 酿泉( ) 辄醉( ) 晦明( )
野蔌( ) 酒洌( ) 山肴( ) 伛偻( )( )
弈者( ) 觥筹( ) 颓然( ) 阴翳(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0分)
(1) 环滁( 环绕 ) (2) 蔚然(草木繁茂的样子 )
(3)得之心而寓之酒(寄托 ) (4)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
(5)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 (6)非丝非竹( 弦乐器)(管乐器 )
(7)苍颜白发( 脸色苍白) (8)颓然乎其间(醉醺醺的样子 )
(9)树林阴翳( 遮盖)
补充练习题一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四季不同景色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F ……故自号曰醉翁也。
G 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 表示结住一层意思:( E)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B )
A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B 这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C 这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D 这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D)
A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C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D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补充练习题二
1、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C)
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这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填空:
②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④《醉翁亭记》一文从文体上看散文,文中有一句话流传至今,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⑥《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
⑦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B)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A、 环滁皆山也。
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 翼然临于泉上(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C.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D.佳木秀而繁阴(秀美)
4.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杂然而前陈者 (A )
A.摆开 B.陈列 C.姓氏 D.陈旧
(2)觥筹交错 (A )
A.酒筹 B.筹略 C.统筹 D.谋划
(3)负者歌于途 (A )
A.背着 B.拿着 C.带着 D.拉着
5.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比喻 )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设问 )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对偶)
(4)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设问)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二、课内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选文中包含的一个常用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的常用意义是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3、选文写景,首先写山,其次写泉,最后写亭。
4、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以美景寄寓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课外自测
一、基础知识(共38分)
1.填空。(10分)
(2)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是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4)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临溪而渔……山肴野蔌。
(5)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射者中……起坐而喧哗者。
(6)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
(7)写游人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8)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8分)
环滁( ) 林壑( ) 蔚然( ) 琅琊( )( )
潺潺( ) 酿泉( ) 辄醉( ) 晦明( )
野蔌( ) 酒洌( ) 山肴( ) 伛偻( )( )
弈者( ) 觥筹( ) 颓然( ) 阴翳(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0分)
(1) 环滁( 环绕 ) (2) 蔚然(草木繁茂的样子 )
(3)得之心而寓之酒(寄托 ) (4)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
(5)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 (6)非丝非竹( 弦乐器)(管乐器 )
(7)苍颜白发( 脸色苍白) (8)颓然乎其间(醉醺醺的样子 )
(9)树林阴翳( 遮盖)
补充练习题一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四季不同景色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F ……故自号曰醉翁也。
G 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 表示结住一层意思:( E)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B )
A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B 这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C 这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D 这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D)
A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C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D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补充练习题二
1、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C)
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这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填空:
②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④《醉翁亭记》一文从文体上看散文,文中有一句话流传至今,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⑥《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
⑦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B)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A、 环滁皆山也。
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Tag: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答案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