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学设计
美感在适度的距离上产生,情感在适度的距离上升华。作者对父爱的真正理解,是“最近两年的不见”;是父亲“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是“我”北来后收到了父亲悲观的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时候。父亲的“惦记”,父亲的“悲观”,调整了“我”与父亲的距离。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但千言万语只凝成一句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时无声胜有声”,透过这背影,仿佛又见父亲正在与脚夫讨价还价,又在千叮咛万嘱咐,又蹒跚而去、攀缘而上买橘子回来。这背影是一个充满一腔爱心的慈父形象的缩影;这背影是浸透“我”理解了父亲的举动,表达“我”尊敬、感激、思念的一尊雕像的影子;这背影,是催人垂泪的身影。
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朱自清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与感受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至真至美的散文,它将沐浴着后人,昭示人们珍惜亲情,珍视一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有改动,作者:李哄昌)
2.季羡林说朱自清散文《背影》
这几乎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自来论之者众矣。但是,我总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所以写了这一篇短文。
从艺术性来看,这篇散文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是朱自清先生一贯的文风,实际上用不着再多费笔墨,众多的评论家,在这一点上,意见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思想性,则可说的话就非常非常多了。我个人认为,有一些十分重要的话,过去并没有人说过,不能不影响对这一名篇的欣赏。
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篇文章的涵义,不能不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谈起。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义呢?几乎言人人殊,论点多如牛毛,但我认为,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见于《白虎通》三纳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白虎通》的“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六纪”指的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这些话今天看来未免有点迂腐,也不能说其中没有糟粕,比如“夫为妇纲”之类。至于君臣,今天根本没有了,但是国家与人民的确差堪比拟。总之,我们应取其精髓,不能拘泥于字面。
无独有偶,我偶然读到著名学者饶宗颐教授的一篇访问记。饶先生说:“中国文化所以能延绵数千年,仍有如此凝聚力量,实乃受两个因素所驱使,一是文字,二是纲纪,即礼也。依我多年所悟,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在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这个关系就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要明是非,方能取得‘和’,所以《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饶先生的意见同陈先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这两位哲人实在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今天,人们在国内讲“安定团结”,在国际上我们主张和平,讲“和为贵”。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都需要一定道德伦理的制约,纲纪就是制约的手段。没有这个手段,则国家动乱,国际间也不会安宁。打一个简单明了的比方,纲纪就如大街上的红绿灯。试思:如果大街上没有了红绿灯,情况将会何等混乱,不是一想就明白吗?
我仿佛听到有人提抗议了:你扯这么远,讲这样一些大道理,究竟想干什么呢?
我并没有走题,而且是紧紧扣住了题,《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细的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
www.xuehuiba.com在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皇帝标谤“以孝治天下”。然而,在西方呢,拿英文来说,根本就没有一个与汉文“孝”字相当的单词,要想翻译中国的“孝”字,必须绕一个弯子,译作Filial riety,直译就是“子女的虔诚”。你看啰嗦不啰嗦!
这一字之差,有人或许说是一件小事,然而,据我看,这却是一件大事,明确地说明了东西方社会伦理道德之不同。我只说我们的好,不说别人的坏。我们中国利用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义纲纪学说来调整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得到调整,则社会安定也就有了保障。再齐之以法,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
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名作欣赏》2003.3)
3.谈谈《背影》中的服饰描写
《背影》中有一处服饰描写,为字不多,意韵颇丰,耐嚼耐品。试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
一个时代的特征,往往通过一定款式的服饰,书写在某个时代人的身上。服装款式是时代的产物,它不但是一定时代的人文礼俗在人们身上打下的烙印,也是一定的社会人群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的标志。
《背影》叙写的是风雨飘摇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知识界、公务员的生活,彼时彼地,“父亲”身上,那瓜皮式的“小帽”,那对襟式的“大马褂”,那在乡间市井传承上千年的“长棉袍”,分明是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穷苦读书人的典型服饰。虽然那个时候,帝国主义的炮舰早已撞开了奉行锁国政策的旧中国门户,资产阶级思想不断渗入,民主革命的思潮渐次涌起,但是封建社会人文道德的正统习俗,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在一定范畴内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心态,表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文服饰上,孔乙己的“长袍”、倪焕之的“马褂”、康有为的“小帽”就自然地附着在“父亲”这一部分清贫知识分子、公务员身上,与激进的舶来的西装革履混杂碰撞,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知识阶层怪异的服饰大观。独特时代的服饰文化,就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