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
[12-08 19:24:3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古诗文阅读 阅读:8828次
概要:又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比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诗的开头正面写罗敷的住处、劳动和穿着,接下去从侧面烘托——她的美使“行者”放下担子抚摸胡子,使“少年”无意摘下帽子。使“耕者”忘了耕地,“锄者”忘了锄田,而且回到家里还互相埋怨,因贪看罗敷误了正事。这里尽管没正面写罗敷的长相,但这种侧面烘托却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烘托除了通过旁观者的反应进行侧面烘托之外,用彼物衬此物,也是诗歌中常见的。这种衬托手法又分为两种:一是正衬(陪衬),一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乐衬乐,以苦衬苦。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干宠爱在一身”,诗中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以烘托杨贵妃的美。这是以美衬美的正衬手法。反
高中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标签: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http://www.xuehuiba.com
又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比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诗的开头正面写罗敷的住处、劳动和穿着,接下去从侧面烘托——她的美使“行者”放下担子抚摸胡子,使“少年”无意摘下帽子。使“耕者”忘了耕地,“锄者”忘了锄田,而且回到家里还互相埋怨,因贪看罗敷误了正事。这里尽管没正面写罗敷的长相,但这种侧面烘托却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
烘托除了通过旁观者的反应进行侧面烘托之外,用彼物衬此物,也是诗歌中常见的。这种衬托手法又分为两种:一是正衬(陪衬),一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乐衬乐,以苦衬苦。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干宠爱在一身”,诗中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以烘托杨贵妃的美。这是以美衬美的正衬手法。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美衬丑,以丑衬美,以乐衬苦,以苦衬乐之美。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这种音响本来就是破坏山林幽静的,可是在特定情况下,这一噪一鸣反而显得“林逾静”“山更幽”了。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托物言志
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本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托物言志。
高中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
借古讽今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借古讽今,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此诗还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yin骄奢的生活的讽刺。
用典
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这两句用“伏波”和“定远”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的决心。“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两句用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渲染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这里介绍简单易行的诗歌鉴赏“三步法”,即看诗歌写了什么,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其实就是要我们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然后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最后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只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自然就能便捷、准确地把握诗歌赏析的技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
又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比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诗的开头正面写罗敷的住处、劳动和穿着,接下去从侧面烘托——她的美使“行者”放下担子抚摸胡子,使“少年”无意摘下帽子。使“耕者”忘了耕地,“锄者”忘了锄田,而且回到家里还互相埋怨,因贪看罗敷误了正事。这里尽管没正面写罗敷的长相,但这种侧面烘托却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
烘托除了通过旁观者的反应进行侧面烘托之外,用彼物衬此物,也是诗歌中常见的。这种衬托手法又分为两种:一是正衬(陪衬),一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乐衬乐,以苦衬苦。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干宠爱在一身”,诗中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以烘托杨贵妃的美。这是以美衬美的正衬手法。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美衬丑,以丑衬美,以乐衬苦,以苦衬乐之美。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这种音响本来就是破坏山林幽静的,可是在特定情况下,这一噪一鸣反而显得“林逾静”“山更幽”了。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托物言志
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本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托物言志。
高中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
借古讽今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借古讽今,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此诗还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yin骄奢的生活的讽刺。
用典
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这两句用“伏波”和“定远”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的决心。“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两句用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渲染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这里介绍简单易行的诗歌鉴赏“三步法”,即看诗歌写了什么,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其实就是要我们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然后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最后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只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自然就能便捷、准确地把握诗歌赏析的技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
Tag: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语文阅读 - 古诗文阅读
上一篇:高考古诗鉴赏题解题技巧方法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