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教学资料词语大全买椟还珠蕴含的道理» 正文

买椟还珠蕴含的道理

[11-25 00:05:43]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词语大全   阅读:8910
概要:买椟还珠蕴含的道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个故事:楚国商人卖给郑国人一颗宝珠,装宝珠的匣子是用木兰香木做的,又用桂椒熏得喷香,还雕有玫瑰花图案,并镶着花花绿绿的小宝石,十分精致。郑国人把宝珠买来后,只要了那个漂亮的小木匣,却把宝珠还给了楚国商人。(“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这个寓言故事,韩非子的本意是说郑人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但其中也蕴含有内容和形式相互关系的哲学道理。宝珠和装宝珠的匣子,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匣子再好也只是装潢宝珠的一个器具,郑人只要匣子,而把宝珠退还给楚国商人,这是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作法。这种作法与“东施效颦”一样,也是一种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不过,任何比喻都不是完善的,郑人买椟还珠,楚人椟去珠存,楚人和郑人,一个拿珠,一个拿椟,形式和内容似乎分离了。实际上,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内容是形式的内容,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买椟还珠蕴含的道理,标签:词语大全范文,http://www.xuehuiba.com

买椟还珠蕴含的道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个故事:楚国商人卖给郑国人一颗宝珠,装宝珠的匣子是用木兰香木做的,又用桂椒熏得喷香,还雕有玫瑰花图案,并镶着花花绿绿的小宝石,十分精致。郑国人把宝珠买来后,只要了那个漂亮的小木匣,却把宝珠还给了楚国商人。(“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这个寓言故事,韩非子的本意是说郑人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但其中也蕴含有内容和形式相互关系的哲学道理。宝珠和装宝珠的匣子,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匣子再好也只是装潢宝珠的一个器具,郑人只要匣子,而把宝珠退还给楚国商人,这是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作法。这种作法与“东施效颦”一样,也是一种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不过,任何比喻都不是完善的,郑人买椟还珠,楚人椟去珠存,楚人和郑人,一个拿珠,一个拿椟,形式和内容似乎分离了。实际上,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内容是形式的内容,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离的。在买椟还珠的故事中,珠椟之所以能够分离,是由于椟是珠的外在形式,而不是珠的内在形式。但尽管如此,珠椟分离后,椟虽可独立存在,但它已不是珠的装潢形式,只是一个空匣子,而匣子又有自己的形式和内容。所以,不能从买椟还珠的故事中得出形式可以离开内容而独立自存的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是不会带来任何积极效果的。

  买椟还珠—谈知觉的选择性。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珠宝商人,得到一颗晶莹硕大的珍珠,准备去郑国卖掉。他盘算着,这样一颗人间罕见的瑰宝,如果再配上一只精美的盒子,定能卖上好价钱。于是,就用上等木兰精心刻制了一个盒子,并用香料熏得喷香,上面还雕着玫瑰花图案,镶着花花绿绿的小宝石,真乃漂亮极了!

  到了郑国集市上,珠宝商刚一陈列出精致的盒子,就被一位顾客看中。他当场以高价买下。珠宝商喜不自禁,把盒子连同珍珠递给了买主。可是这位买主还以为是商人的珠子忘里面了呢,就把珍珠取出来,还给了商人,只拿着那个漂亮的空盒子走了。

  成语“买椟还珠”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引出的。它常用来形容迷惑于事物表面的华丽现象,却忽略了具体实际的人事,也用来讽喻人们对某些事物取舍的不适当。

  舍去“买椟还珠”这个成语的寓意,单就卖椟还珠人的行为本身来讲,它体现了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知觉的选择性。心理学原理表明:在同一时刻作用于人的客从事物是十分繁多复杂的。人不可能对这些客观事物全都清楚地感知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都作出反应,人们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并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而对其余的事物则反映得比较模糊。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比如,我们常上街买东西,如果事先有一定的购物计划,那么所买物品就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附近的其他物品就会成为模糊的背景。当我们在凝神观看电视的时候,电视屏幕就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当时我们比较模糊地听到的周围的其他声音,如门外的脚步声、悄悄的议论声等等,便成为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人们在“知觉域”中总是有选择地以某些事物为对象,或者选择这一事物;或者选择男匡一事物。没有选择性的知觉,就不能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就不能获得清晰完整的印象。

  知觉过程中的对象和背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仍就上例而言,如果我们正看电视的时候,忽然教室后面响起了“噼叭”的鞭炮声,这时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你就会不自觉地向后看,注意倾听鞭炮的“噼叭”声,这时鞭炮声就成了知觉的对象,而电视屏幕则又暂时成了模糊的背景。选择之所以成为可能,主要是由人们的活动目的、任务、兴趣、需要以及主观态度所决定的。同时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运动会上,一个观众对赛跑感兴趣,就把赛跑的运动员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运动场上跳高、跳远等运动员作为知觉的背景,这是由人的兴趣决定的。如果你要买一支纲笔,到了商店,无论多么精致的本子,也只能是衬托的背景,这主要是由人的主观需要所决定的。再如一碧万顷的荷塘当中偶尔点缀着朵朵荷花,这荷花就特别引人注意,而要从这万绿丛中区分出一片荷叶来,则相当困难,这主要是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所决定的。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愈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教师用红笔批改学生的作业,就是这一原理的合理运用。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困难。故事中那位买椟还珠之人,之所以拿了珍珠的高价买了一个空盒子,主要原因就是当时他知觉的对象就是那个精致漂亮的盒子。他一看到这个盒子就非常喜爱,对它发生了兴趣,或者他正需要这样一个幽香雅致的盒子去装饰房间,而里面的珍珠对他来说则是多余的,不能使他产生兴趣。再者,由于盒子的精巧华美使珍珠显得黯淡失色,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珍珠及其周围事物的暗淡模糊的背景倒更衬托出了盒子的雍容华贵,使得盒子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格外清晰地显现在顾客眼前。

Tag:词语大全词语大全范文教学资料 - 词语大全
《买椟还珠蕴含的道理》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