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案5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12-03 18:41:33]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高中美术教案 阅读:8404次
概要: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一词最初是在1919年人们用于描述康定斯基的某些抽象作品。约于1946年,美国艺术评论家柯蒂斯开始把它用于某些美国年轻画家身上,但现在一般特指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的一批具有强烈独创性和影响力的美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绘画风格。由于它的主要特征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入了动作,评论家卢森堡又把它称为“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它还有“滴画”(Drip Painting)和“整体绘画”(Over-all Painting)等名称,都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不同侧面和特征的表述。“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主张彻底摆脱传统美学观和艺术观,追求自发的、任意的个人表现,认为艺术家应当服从于自然而然的内心冲动,追求自我表现,强调艺术是作画的行为或过程而非结果,并把这种过程看成是自我完善的手段。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抽象表现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因为抽象表现主义者是各不相同的一些个人,除了他们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5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标签:高中美术教案范文,http://www.xuehuiba.com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一词最初是在1919年人们用于描述康定斯基的某些抽象作品。约于1946年,美国艺术评论家柯蒂斯开始把它用于某些美国年轻画家身上,但现在一般特指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的一批具有强烈独创性和影响力的美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绘画风格。由于它的主要特征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入了动作,评论家卢森堡又把它称为“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它还有“滴画”(Drip Painting)和“整体绘画”(Over-all Painting)等名称,都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不同侧面和特征的表述。
“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主张彻底摆脱传统美学观和艺术观,追求自发的、任意的个人表现,认为艺术家应当服从于自然而然的内心冲动,追求自我表现,强调艺术是作画的行为或过程而非结果,并把这种过程看成是自我完善的手段。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抽象表现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因为抽象表现主义者是各不相同的一些个人,除了他们所反对的和追求的总的目标比较一致外,他们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却很少有相同之处。高尔基(Arshile Gorky,1904—1948)从超现实主义中获取灵感,创造了一种有机的抽象艺术;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追求一种大写意的抽象笔法;克兰(Franz Kline,1910—1962)和托比(Mark Tobey,1890—1976)、汤姆林(Bradley Walker Tomlin,1899—1953)等人则崇尚东方式的书法意味。此外还有巴乔蒂斯(William Baziotes,1912—1963)、特沃柯夫(Jack Tworkov,1900—?)、马卡雷里(Conrad Marca-Relli,1913—?)、布鲁克斯(James Brooks,1906—?)等。
需要说明的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既是美国艺术家20世纪以来不断努力的结果,又反映了美国人一直以来的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竞争意识。从“军械库展览”之后,美国人就激发起势与巴黎争雄的决心。因为从西方美术史上看,从17世纪起,巴黎就已经取代了罗马而成为西方艺术的中心,而“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则表明了西方的艺术中心又转向了纽约。但是,这一结果却是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意识而来的,在抽象表现主义的成长过程中,美国中央情报局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出钱出人,而且为其大作宣传,使之成为冷战中美国宣传其价值观的工具。
视幻艺术
又称“光效应艺术”(Op Art),或直译为“欧普艺术”,这个词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艺术的特性,即它不存在任何思想上或观念上的意图,它的意图只有一个,就是以各种图形和手段在观众与图像之间造成视觉上的幻觉,即一种在作品和观众之间造成纯粹视觉反应的艺术形式。它与后来西班牙的“五十七小组”(Equipo 57)、意大利米兰的“T小组”(Group T)、帕多瓦的“N小组”(Group N)、德国杜塞尔多夫的“O小组”(Group O)和法国的“视觉艺术探索小组”(Group de Recherche d’Art Visuel)、“艺术与技术实验”(Expeee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等都有关系。但是“光效应艺术”却主要集中在对光的运用上,即利用人们对光的反应创作艺术品。
造型艺术与光的关系,艺术家很早就给予了关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作品就是一个例子。后来伦勃朗的强光、维米尔柔和的自然光更是产生了迷人的魅力;印象派画家深入探索了光与运动的关系(如莫奈在有55幅作品的《草垛》系列中,描绘了光在草垛上每隔20分钟的变化情况)等,这使艺术家不再关心光与物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倾注于光与运动本身上。这一倾向在20世纪60年代被确定下来之后,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二维平面上利用光幻效果在作品和观众之间造成纯粹视觉关系的艺术品,即“光效应艺术”,另一个就是对光的雕塑性使用即在三维空间中光与实际运动相结合,而对观众造成“虚”空间延伸的活动艺术。
这时的“光效应艺术”在像阿尔伯斯和瓦萨雷利这样的艺术家那里达到了新的综合。对他们来说,绘画不再是艺术家自我表现的手段,而是艺术家用来探索一种艺术形式或视觉作用的过程。他们以色彩、结构形式上的对比、重叠、错位、透视等手法,给观众的视觉以迷幻,进而造成心理上的变化。可以说,现代知觉心理学为“光效应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艺术就是要以不同形式要素的不同的组织方式,通过观众眼睛的作用所产生的视觉幻象形成心理反映。对于这一过程法国评论家费舍尔是这样描述的:“由于组合成分之间是均等的(即保持完全的和谐),所以单色形象在结构上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是一幅画就构成了一种蜂窝状的结构,并且其整体也是以分格式的秩序组成的,这就有可能通过单个部分有规律的变动,加进分裂的成分或造成分割而打破这一结构的规律性。比如,造成不会影响大局的变动,而不至于使观众因而分散了对整体的注意,通过使用曲线、凸线、网状线和类似曲线的手法,艺术家就可以把这种有前有后的底面变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由于线条繁复,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要么形成一个单一的平面,要么形成两个相同但却无法相互分开的平面,其中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负面。在整个结构中,这些组合成分轻微分裂,导致了一种光效畸变,藉此,作品产生波动、闪烁、振动等。”
此后,各方面的努力使这一艺术形式于1964年秋发展成一个广泛的艺术运动,其作品首次刊登于《时代》杂志。1965年2月,塞茨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敏感的眼睛”的展览,使这一艺术形式产生了国际影响,并开始应用于设计和橱窗陈列等实用美术领域。因此,幻觉光效绘画意义上的“光效应艺术”,到了70年代就衰落了,虽然与它有关的某些艺术家还在继续坚持这一脉络,或许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身价已逐步提高,如瓦萨雷利继续保持老一辈光效艺术大师的地位,虽然这时的作品与其说是构成与知觉幻觉的关系,倒不如说与印象派的几何图案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英国画家赖利(Bridget Riley,1931—?),实际上也是如此,她逐步放弃了波浪形的线性幻觉,代之以组合平行线条的彩色图案,有时可与诺兰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绘画相比拟。这样,这时的“光效应艺术”已逐步退出了艺术领域,开始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进入商业领域,例如采用霓虹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霓虹艺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许多艺术家对这种视觉游戏已不再发生兴趣,而是将他们的兴趣转向了其他与之相关的“环境艺术”和“大地艺术”去了。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一词最初是在1919年人们用于描述康定斯基的某些抽象作品。约于1946年,美国艺术评论家柯蒂斯开始把它用于某些美国年轻画家身上,但现在一般特指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的一批具有强烈独创性和影响力的美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绘画风格。由于它的主要特征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入了动作,评论家卢森堡又把它称为“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它还有“滴画”(Drip Painting)和“整体绘画”(Over-all Painting)等名称,都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不同侧面和特征的表述。
“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主张彻底摆脱传统美学观和艺术观,追求自发的、任意的个人表现,认为艺术家应当服从于自然而然的内心冲动,追求自我表现,强调艺术是作画的行为或过程而非结果,并把这种过程看成是自我完善的手段。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抽象表现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因为抽象表现主义者是各不相同的一些个人,除了他们所反对的和追求的总的目标比较一致外,他们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却很少有相同之处。高尔基(Arshile Gorky,1904—1948)从超现实主义中获取灵感,创造了一种有机的抽象艺术;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追求一种大写意的抽象笔法;克兰(Franz Kline,1910—1962)和托比(Mark Tobey,1890—1976)、汤姆林(Bradley Walker Tomlin,1899—1953)等人则崇尚东方式的书法意味。此外还有巴乔蒂斯(William Baziotes,1912—1963)、特沃柯夫(Jack Tworkov,1900—?)、马卡雷里(Conrad Marca-Relli,1913—?)、布鲁克斯(James Brooks,1906—?)等。
需要说明的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既是美国艺术家20世纪以来不断努力的结果,又反映了美国人一直以来的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竞争意识。从“军械库展览”之后,美国人就激发起势与巴黎争雄的决心。因为从西方美术史上看,从17世纪起,巴黎就已经取代了罗马而成为西方艺术的中心,而“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则表明了西方的艺术中心又转向了纽约。但是,这一结果却是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意识而来的,在抽象表现主义的成长过程中,美国中央情报局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出钱出人,而且为其大作宣传,使之成为冷战中美国宣传其价值观的工具。
视幻艺术
又称“光效应艺术”(Op Art),或直译为“欧普艺术”,这个词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艺术的特性,即它不存在任何思想上或观念上的意图,它的意图只有一个,就是以各种图形和手段在观众与图像之间造成视觉上的幻觉,即一种在作品和观众之间造成纯粹视觉反应的艺术形式。它与后来西班牙的“五十七小组”(Equipo 57)、意大利米兰的“T小组”(Group T)、帕多瓦的“N小组”(Group N)、德国杜塞尔多夫的“O小组”(Group O)和法国的“视觉艺术探索小组”(Group de Recherche d’Art Visuel)、“艺术与技术实验”(Expeee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等都有关系。但是“光效应艺术”却主要集中在对光的运用上,即利用人们对光的反应创作艺术品。
造型艺术与光的关系,艺术家很早就给予了关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作品就是一个例子。后来伦勃朗的强光、维米尔柔和的自然光更是产生了迷人的魅力;印象派画家深入探索了光与运动的关系(如莫奈在有55幅作品的《草垛》系列中,描绘了光在草垛上每隔20分钟的变化情况)等,这使艺术家不再关心光与物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倾注于光与运动本身上。这一倾向在20世纪60年代被确定下来之后,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二维平面上利用光幻效果在作品和观众之间造成纯粹视觉关系的艺术品,即“光效应艺术”,另一个就是对光的雕塑性使用即在三维空间中光与实际运动相结合,而对观众造成“虚”空间延伸的活动艺术。
这时的“光效应艺术”在像阿尔伯斯和瓦萨雷利这样的艺术家那里达到了新的综合。对他们来说,绘画不再是艺术家自我表现的手段,而是艺术家用来探索一种艺术形式或视觉作用的过程。他们以色彩、结构形式上的对比、重叠、错位、透视等手法,给观众的视觉以迷幻,进而造成心理上的变化。可以说,现代知觉心理学为“光效应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艺术就是要以不同形式要素的不同的组织方式,通过观众眼睛的作用所产生的视觉幻象形成心理反映。对于这一过程法国评论家费舍尔是这样描述的:“由于组合成分之间是均等的(即保持完全的和谐),所以单色形象在结构上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是一幅画就构成了一种蜂窝状的结构,并且其整体也是以分格式的秩序组成的,这就有可能通过单个部分有规律的变动,加进分裂的成分或造成分割而打破这一结构的规律性。比如,造成不会影响大局的变动,而不至于使观众因而分散了对整体的注意,通过使用曲线、凸线、网状线和类似曲线的手法,艺术家就可以把这种有前有后的底面变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由于线条繁复,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要么形成一个单一的平面,要么形成两个相同但却无法相互分开的平面,其中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负面。在整个结构中,这些组合成分轻微分裂,导致了一种光效畸变,藉此,作品产生波动、闪烁、振动等。”
此后,各方面的努力使这一艺术形式于1964年秋发展成一个广泛的艺术运动,其作品首次刊登于《时代》杂志。1965年2月,塞茨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敏感的眼睛”的展览,使这一艺术形式产生了国际影响,并开始应用于设计和橱窗陈列等实用美术领域。因此,幻觉光效绘画意义上的“光效应艺术”,到了70年代就衰落了,虽然与它有关的某些艺术家还在继续坚持这一脉络,或许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身价已逐步提高,如瓦萨雷利继续保持老一辈光效艺术大师的地位,虽然这时的作品与其说是构成与知觉幻觉的关系,倒不如说与印象派的几何图案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英国画家赖利(Bridget Riley,1931—?),实际上也是如此,她逐步放弃了波浪形的线性幻觉,代之以组合平行线条的彩色图案,有时可与诺兰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绘画相比拟。这样,这时的“光效应艺术”已逐步退出了艺术领域,开始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进入商业领域,例如采用霓虹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霓虹艺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许多艺术家对这种视觉游戏已不再发生兴趣,而是将他们的兴趣转向了其他与之相关的“环境艺术”和“大地艺术”去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高中美术教案,高中美术教案范文,免费教案下载 - 美术教案 - 高中美术教案
最新更新
- · 标志设计鉴赏
- · 20世纪美术
- · 《印象主义绘画》教案
- · 彩塑
- · 球 体 明 暗 调 子 素 描
- · 简笔画写生
- ·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 · 美术教案-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 · 美术教案-梅花
- · 美术教案-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推荐热门
- · 彩塑
- ·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2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 ·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1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
- · 外国古代雕塑
- · 美术教案-百老汇的爵士乐
- · 中国古代山水画
- · 简笔画写生
- · 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 · 美术教案-古代建筑艺术
- · 美术教案-美术及其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