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案5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一:教学内容: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三种类型——抽象艺术。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这是它与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的区别所在。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必求全。
2、方法与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人类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教具准备: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五:教材分析
(A) 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人、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本课旨在通过这个故事说明,抽象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通过人们的“发现”产生的。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1.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可以说,任何艺术的终极对象都是现实。2.抽象艺术所使用的语言是非现实的,是艺术本体语言的纯粹表达,其中包括点、线、面和色彩。这些需要教师在讲课中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两位抽象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
第三部分“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其艺术美有哪些表现?”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学生对此有一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第四部分“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 作品分析
即兴之31(油画,1931年) 康定斯基(俄国)
康定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茶商,幼年时期与父母居住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后来回敖德萨。少年时起就画画,写诗,弹钢琴,拉大提琴。曾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和法律学的学位。1896年,即康定斯基30岁时,决意学习绘画。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直到1900年,此后即开始了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
康定斯基倡导即兴作画,以表现艺术家的需要。他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是内心的需要。“艺术就像自然、科学、政治一样是一个自足的领域,它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自身规律的支配”。寻找这个规律正是画家终身奋斗的目标。他特别强调绘画同音乐的结合,音乐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是最抽象的。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详尽论述了音乐与绘画存在着的深刻联系。在康定斯基看来,绘画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的现实。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够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的音乐感,最后发展出情绪性的抽象绘画。
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因此有人称他的艺术为“热抽象”艺术。他的抽象作品大都完全脱离了客观对象,为避免标题给观众的引导性联想,他常常像音乐作品的标题那样给自己的画取上“即兴”、“作品X号”等名称。
百老汇的爵士乐(油画,127厘米×127厘米,1942—194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蒙德里安(荷兰)
荷兰的蒙得里安始终想象着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想让他的艺术去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实在。他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十字形,……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他认为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质的客观法则。人们称他的这种抽象画为“冷抽象”,也称几何风格派。
《百老汇的爵士乐》是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极少直接来自现实感受的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蒙得里安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感受和认识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灰色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我们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密如蜘蛛网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百老汇街都是直角相交的道路。
《红树》(油画,1908年) 蒙德里安(荷兰)
《灰树》(油画,1912年) 蒙德里安(荷兰)
《开花的苹果树》(油画,1912年) 蒙德里安(荷兰)
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画家,生于荷兰阿姆尔弗特,卒于美国纽约。父亲是一位喜爱绘画的小学校长,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而喜欢绘画,并向父亲和画家叔父学习绘画。17岁时取得了小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三年后又拿到中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1892年他来到阿姆斯特丹,进入国立美术学院开始正式严格的写实绘画训练,成为颇受教师赏识的基本功扎实的好学生。1908年前,他画了大量的写实风景画,其笔法肯定、形象概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1908年后,他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手法,1911年底他来到巴黎,马上受到立体主义影响,并开始以“树”为题不断探索抽象化的表现。1914年后又放弃立体主义,转向几何形符号式的绘画,终于20世纪初形成独特的纯几何形的抽象风格。最后他以绘画的基本元素的直线直角相交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再用最单纯原色的不见笔触的色块与其匹配,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造型主义”艺术,而名扬世界。人们一见到粗黑的横竖直线构成大小不等的红、黄、蓝、灰的方形、矩形的画面,便知那就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他认为惟有这种抽象的几形图形形式,才是绘画最本质的。他将以往的所有传统技巧统统抛弃,在他的画中不见其他任何画派的影子,他以其新形式的作品开拓了人类的艺术眼界,引领人类追求最单纯的和谐。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 标志设计鉴赏
- · 20世纪美术
- · 《印象主义绘画》教案
- · 彩塑
- · 球 体 明 暗 调 子 素 描
- · 简笔画写生
- ·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 · 美术教案-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 · 美术教案-梅花
- · 美术教案-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 · 彩塑
- ·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2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 ·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1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
- · 外国古代雕塑
- · 美术教案-百老汇的爵士乐
- · 中国古代山水画
- · 简笔画写生
- · 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 · 美术教案-古代建筑艺术
- · 美术教案-美术及其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