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和鹿》课例分析
《狮子和鹿》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狮子和鹿》是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七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从内容上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本组教材四篇寓言故事,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看待问题。想问题及一些认识问题的方法。本课是其中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小鹿平时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细长的腿,而经过丛林中狮口脱险后改变认识这一简单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看事物不能光图外表美丽,更要讲实用。
学生通过前面课文学习对认识事物的态度方法对及理解文本内容、寓意均有一定的收获。在本课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可以联系前后学习内容谈体会,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体验谈感悟。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本班学生认知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③情感与态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理解鹿对自己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难点是学习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流程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紧紧抓住学生的阅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活动中来感悟文本,在悟中来明理,具体的教学思路有以下几点:①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戴头饰走进教室,将美丽的小鹿形象展现在孩子面前,激发孩子阅读文本的兴趣。②多层次、多形式阅读、感悟交流,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阅读的全过程,通过三个层次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并构建新的知识。具体说第一读就是让孩子们自由地读,让他们扫清字词障碍。第二读就是开火车读,检查学生课文读通的情况,老师通过语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整体感知这个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三读就是细读,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体会小鹿的情感态度变化。我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找出体现鹿对角、腿不同态度的重点句段,然后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如,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评价要读出截然不同的语气,在对比朗读中,区分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情感,让学生带着头饰表演读,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及变化的原因。③个性表达,讨论体会寓意。在学完课文内容的时候,我请孩子们自由对鹿说话,利用孩子们好心的劝慰,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在教师的点拨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我想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又让孩子的课堂真正实现与生活结合,实现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教学效果分析:
1、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都能够突出,授课思路清晰,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比较自然,能够完成教育目标,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
2、 感情朗读指导得比较到位,能够很好地通过朗读体会态度的变化。
3、 在体会寓意的时候运用了讨论、写话的方法,既能总结全文,也能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对道理的感悟写话,从而引出寓意所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又能够切实明白道理。
4、 注重在过程中进行激励评价,以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少数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参与程度不够。
本节课的不足:
回首这次教学活动,我觉得值得反思的是:
第一,教学时间安排得前松后紧。前面导入、初读、正音,了解主要内容的部分用时比较合适。但在抓叹气的句子为契入点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惊险、体会鹿对角和腿的态度改变的原因这一环节不是很紧凑,在朗读上(包括个别读、表演读等)用时较多。虽然在设计中强调了略读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悟的特点,但在操作中却没能很好地突出这一点,导致学生在讨论感悟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时由于时间有些仓促而没能很好地思考、讨论。在交流汇报中,要保障学生汇报和表现的时间,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结果,要让他们充分地表现,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化。
第二,引导和指令语言未能切合学生水平。在点拨朗读要求的时候,我只是说“这么紧急的时刻,你能读好吗?谁来试试?”这就忽略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水平,他们不能理解“紧急的气氛”应该怎么读。经过思考,我认为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导,如果在下达指令的时候,再加上引导“你觉得很着急的时候说话的速度会怎么样?语调会怎样?”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读出“紧急的气氛”,并且在以后的课文中,如果再遇到类似的状况,他们就自然理解该如何读了。